我开始尝试写作源于对自身表述能力下降的焦虑,对写作这件事情上有一点的急切。对各种类型风格的写作都很感兴趣,奈何自身储备不够,陷入了焦虑的循环。
在高效解决问题的很多方法论中个,大部分都有解决焦虑这一环节,我尝试过一些,也没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在尝试所学的方法论以后(虽然总共也没有几种),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方法论是必然行之有效,还是对大部分个体行之有效,还是对个别个体行之有效。在我自身得出的结论是,方法论或多或少都是有效的,但和每个人的生活情境又息息相关,每个人想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去改善自己,需要一定的训练。
今天看了胖子邓的专注力管理,也深有同感,每个人适用的方法会有很大差异。
...因为人对时间天生的控制力就有差异。同样的,你可能从某一杂志上读到,普林斯顿心理与健康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平均的高强度注意力是多少多少分钟,但是这其实多半并不适用于你。
你需要用一点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特性。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天,你就能对自己大致有一个判断:每天能够高效专注的时间有多少?能够处理简单事物的时间有多少?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效处理的时间有多少?
这是我觉得书中对我来说最具价值的观点,方法论有很多,但我看到过的,都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会是巨大的,需要自己去进行一定的训练摸索,花费不算少的一段时间去摸索自己的上限,从而制定符合自己的计划。为群体做一个通用计划,去执行的效果是很难得到通用的,诚然会收获一些起作用的赞同。但一定会有一部分人是不能完全适用的,是否适用如何去适用,每个人必须要付出自身的摸索和实践,付出精力去探究提升自己的方法,这是个需要投入成本的试验过程。想着读一本书,看几个方法,知道一些道理,就能改善自己,我想是不太现实的,自己付出成本的试验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回到我的自身,我一直尝试探寻,导致效率偏低的原因,但缺乏一个有计划的,准备付出成本的试验过程。我准备开始我的第一个探索,我一直认为我的睡眠长期不足是我思维的最大障碍,却只停留在怀疑的阶段,没有尝试去付出成本的试验。早睡对于一个常规加班狗来讲是很有一定成本的,因为下班回来就比较晚,早睡必然要压缩一些时间,这对个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今天的反思,是对学习方法论的一个反馈总结。同时,促使我决定付出这个试验的成本,让非紧急且重要的事情都为早睡让步,做一个为期10天的成本试验,来记录试验反馈。
就从今天执行,我的晚睡一般是从凌晨两点起的,而3月8日至18日这段期间,排除障碍保证23:30之前睡觉,就是我的首要目标。
晚安,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