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牵着文字在月光下放牧每天写1000字
《论语别裁》01|学习真的很快乐吗?

《论语别裁》01|学习真的很快乐吗?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07:01 被阅读6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直以来都认为孔子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并且喜欢交朋友,脾气也好,即使别人对自己不理解,心中也没有什么怨恨,这就是圣贤之人。毕竟黄帝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来读书的确能找到乐趣;而与朋友把酒言欢,快意人生,何乐而不为?

    但是大家都身有体会,讲良心话,读书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很多时候都是被逼无奈,才坚持学下去的,特别是多少人,孩提时是含着眼泪,背着书包进的学堂,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诗为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苦差使,为什么孔子却把坚持学习,并经常温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呢?这不是有悖常理,不符合人之常情吗?

    还有,有朋友来造访,与朋友相会,是不是真的很快乐?有时是,有时也不是这样,特别是对于很多工薪阶层,如果天天高朋满座,天天得请人家喝酒吃饭,你也请不起啊,你高兴的起来吗?孔子是不是在说糊话,糊弄大家。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从字面上说,就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一个君子。这未免太强人所难了,你对不起我,我没表现出来,在心里难过一下还不行吗?这样的君子不做也罢。

    其实,孔子本没有错,错就错在后人把他的意思给注解错了,误导了大家。

    最关键的一个错误就是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读书就是学问”。其实,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光指是读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功底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面广,知道的东西多;至于学问,哪怕他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学问其实就是学做人和做事,做好人,做对事。学问从哪里来?学问从人生经验上来,在做人做事上去体会,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所以要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地学习。人总是会犯错误的,有了错误自己便反省,争取以后不犯类似错误,这就是学问。通过这种不断的反思,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随时随地有心得,就是学问。我们在不断反省的过程中,自会产生会心的满足,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大家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当你经历一件事,悟透一个道理,便会在心里有一种会心的微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同时,做学问有时也是非常寂寞的,甚至不被人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就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家国、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指距离上的远方,而是形容知己之难得。“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见得一知己不容易,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即使是自己的妻室儿女、父母兄弟,也未必是你的知己。所以这“朋”是“知己”,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

    那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怎么解?应该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没人知道,也“不愠”——不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

    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是说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真正的“不亦乐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01|学习真的很快乐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av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