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们应该看过著名的“娱乐致死”。里面说,在80年代,由于广播电视有了巨大的普及,电视节目却喜欢播报一些吸引眼球的节目,导致美国公众一方面接收到了很多垃圾信息,一方面认为电视节目里那些夸张的情节就是真实的社会。所以这本书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渠道即信息”。意思就是,你在什么样的渠道获得信息,你就会获得什么质量的信息。
2. 这个观点放到现在特别适用。我特别讨厌微信公众号,因为这个渠道真的充满了低质量的观点和文章。在这个渠道产生内容成本特别低,而且竞争又如此激烈,所以必然充斥着大量吸引眼球的低质量内容。再想想我们获取信息的另一渠道,朋友圈。那就更加恐怖了。充斥着无数炫耀性信息。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到这些渠道上,获取信息的质量可想而知。
3. 微博?我的妈妈呀,比微信公众号产出内容的成本更低,垃圾更多。
4. 再看看我们的电视吧。我们的电视的内容应该都是受到控制的。其实控制的内容比起不控制的内容还要优质一些。如果电视不控制内容的话,那就变成另外一个微信公众号了,充满吸引眼球的劣质内容。不过一个内容受到控制的渠道,肯定只会有一个声音,那我们判断这个声音是否是噪音,就更加容易了;
5. 由于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流动,以及巨大降低了信息产出的成本,所以导致了几个现象:
5.1 优质内容被淹没在劣质内容之中。而且在我们越容易接触到的渠道,劣质内容越多。
5.2 商业竞争加剧了劣质内容的产出。因为需要搏眼球,以及大众品味确实很低。
5.3 由于信息流动性加快,所以更容易出现“大规模舆论”现象。你更容易被大众舆论洗脑。但是能引起大众舆论的信息,要么是搏眼球的垃圾信息,要么是受到控制的信息。你想想,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怎么可能大众感兴趣呢?乌合之众嘛。群体智商低到无法想像的地步。(乌合之众说的哈,不要骂我)
6. 所以啊,我们这是一个充满着劣质信息的世界,而且这些信息还唾手可得。并且还是一个充满着“洗脑舆论”的世界,你是否还在保持独立的思考。
7. 最后给大家分享几个获取优质信息的可能方法(我说的是可能的方法):
7.1 选择信息内容产品成本高的渠道。例如写书,就是一个信息渠道产出成本很高的方式。书籍的信息优质性要显著高于公众号。但是也有很多劣质书籍哈;
7.2 选择“商业氛围低“的渠道。例如学术渠道。这样自动屏蔽搏眼球,而回归信息价值本身。如果你能看懂学术论文,应该多看。
7.3 选择”经典“。这里的经典就是经典的书,和经典的人。不要杂看。既然是经典,那说明信息的优质性已经被验证了。经典的人并不是畅销书作家,而是在某个领域失败过,又成功过的大家。什么畅销书,谨慎选择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