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乐宝出生到现在,我一直自己带乐宝,凡事都亲力亲为,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他最优的成长环境,最好的教育,最周全的关爱和最完善的保护,可一个看护不力,乐宝还是被他的小伙伴打了。
事出有因。我陪乐宝在小区南广场玩耍时,碰到他的两个小伙伴,也在妈妈的陪同下玩耍。
于是开始组团玩耍,三个小伙伴你追我赶,不是拉着浇花的水管就是蹲下玩土。三个宝妈见此便开始扎堆聊天。
期间,小丸子的妈妈给了乐宝一个香蕉,青豆看见了,过来抢走了乐宝手里的香蕉,乐宝又一路追过去抢了回来。我和其她宝妈在聊天,余光扫到他们在追赶玩耍,便也没过多关注。
乐宝抢回了香蕉就站在了我的身旁,谁料想,青豆跑过来还要抢香蕉,被乐宝躲过以后,照着乐宝的脸面就扇了一巴掌。
乐宝拿着香蕉愣住了,不理解小朋友为什么会打人。我也愣住了,顿时不知所措,又禁不住怒气、怨气、心疼和懊恼、内疚一起涌上心头。
青豆妈一把拉过青豆,要求他给乐宝道歉,说了好几遍,青豆才心不在焉地说了句对不起。
我还沉浸在这种震惊中无法自拔,乐宝过来拉着我的手要我走,我以为他要回家,没想到,他带我去了另一个小广场玩耍。
似乎没有被之前的不愉快所影响,他上蹿下跳,在各个健身器材间玩的不亦乐乎。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乐宝挨打的事情着实让我心里难受了好几天。最痛快的做法就是教给他,不管谁欺负他,都要狠狠地打回去!别怕,把别人打伤了打残了有妈妈顶着呢!
可这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应该说的话,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明显的在教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
我还可以告诉乐宝,如果打不过别人就要离他远点,打不过咱还躲不过吗?
可如果别的小孩见他一次打一次呢?乐宝就要见一次躲一次?显然,回避问题也是个愚蠢的解决方案。
我和宝爸上知乎,看悟空问答,搜索微博,讨论乐孩子挨打后的最佳处理方法,可是个人情况不同,完全不能一概而论。
静下心来回想了整个事发经过,我才发现,从头到尾,我竟忽略了乐宝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
挨打后乐宝蒙了,是因为他从来不打人,所以以为每个小朋友都和他一样温顺谦逊,不会对别人动粗。
挨打后他也没有反击回去,说明他没有暴力倾向和以暴制暴的概念。
最后,他拉着我的手离开了打他的小伙伴,转去了另外一个场所继续玩耍,这是最令我钦佩的一点。
他第一时间选择离开那个负能量场,而且没有被不良情绪所影响,继续自己的玩耍和快乐。这是他的智慧所在,不计较也不纠缠更不影响自己。这让我这个绞尽脑汁的为娘也自叹不如啊!
几乎所有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挨打了是件天大的事。一时间气愤,屈辱,冲动,不甘心战胜了理智。要么唆使孩子打回去,以抱一箭之仇;要么当时不便发作,事后警告孩子远离打人的孩子,不要再跟他玩了。
两种方式都过于极端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事情的真相,忽略了孩子们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他们其实和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旦真的无法解决,他们会主动求助于家长的。家长过度干涉,反而会破坏儿童之间的一种平衡感。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问答,一个妈妈带着三岁的女儿去游乐场玩耍,有一个小男孩推了她女儿三次,还动手打了她女儿。小女孩没有进行反击,只是独自哭泣。
后来在母亲的干预下,小男孩和他的妈妈分别给小女孩道了歉,小女孩接受以后就高高兴兴的去玩耍了。可是小女孩的妈妈无法接受,她觉得女儿忍气吞声是不对的。
微博大V褚明宇做了很长篇幅的回复,在此总结如下:
在独立房间里,用棉花糖分别引诱不同的儿童。这个棉花糖实验说明最终经得住诱惑,能忍的儿童都是比较成功的。这类儿童具备能够牺牲眼前利益,获取最终胜利的能力。小女孩的反应是控制本能的表现,而非逃避问题,也是当时场景下的最优决策。
《异类》这本书里有两个天才,一个因为上课时间不合适而退学,最终成为酒吧看门人。另一个给老师下毒被发现后蒙混过关,最后成为美国原子弹计划的负责人。这是所谓的过关能力。
而小女孩正是不反击,不逃跑,并且采取了绑架观众和评委的策略迅速结束战斗,完成了最终的胜利。
一个能忍而且善于过关的人是无敌的。
这个问答可以给众多有着同类困惑的家长一些参考和启示。切勿以成人的是非观和输赢概念来评判儿童之间的“战争”。有时候观望,尊重,理解孩子的行为和决定,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