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突然问我:“德语日语法语学哪个好?”
我一头雾水,不明白她怎么突然这样问,难道她要重新发奋学习吗?
聊了一会儿才知道,是她弟弟想要多修一门课,想向身边朋友征询一下意见,便找上了我。
她告诉我,她弟弟考上了一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性全国排名第三,上课全英文教材,跟很多大学一样,开设了第二专业,大家都可以报名。
她很担心,他会选不上第二专业,因为,每个专业只招十几个人,有的甚至只招两个,从大一开始就要努力保持成绩才能通过考核,进入二专学习。
但话锋一转,她提到,如若本校选不上,还可以到其他到交大跨校选课。
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一样是上大学,对比我之前的大学,211和985大学在教学方式和师资方面的区别竟然如此之大。
回想我的大学,一样开设第二专业供学生选择,但并未设置任何入学门槛,但即便如此,一个专业一开始一窝蜂涌入上百个学生,但不到半年,一半人退出了,剩下的另一半为了以后的双学位名衔,敷衍挣扎,只有一小部分人走到了最后,导致最后能顺利修得第二个学位的寥寥无几。
还在学校时,对这两者的区别感受尚且不是很大。出了社会才知道,如果说原生家庭给了人第一张人生的名片,那么,大学母校将是一张全新名片,任何时候亮出来都自有对应的人双手接过。
01
一位公务员朋友,参加了公务员培训。事后,她告诉我,她在班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哪里毕业。
同班的人在聊天时,互相打听是哪里毕业的。有的人说:
“我厦大的,你呢?”“我是同济大学的。”另外一个人则插来一句:“哎,我也是厦大的,不过是研究生在那里读。”
而朋友那一边,有同事提醒道:“别和他们聊天,这些都是名校毕业的选调生,很快就升官了。”
这就是名校的名片效应,你所毕业的学校能够令你迅速打开社交圈子,进而积累到同一水平的人脉。
有句话说:今天你以母校为骄傲,明天母校以你为骄傲。
但没有指出的是,有时候,你连以母校为骄傲这句话也说不出口。
02
同住的一个妹子,厦大毕业,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在家玩了大半年,赶在应届毕业生名头快要消失的当口给本地一家知名培训机构投了简历。
简历投过去,不出三天,就通知面试,对方一看简历,二话不说直接进入二面,二面过后,很多人都还在试用期时,妹子就先签了正式的合同。
同样是面试,我也曾和985重本学生一起同台面试,在讨论环节,面试官的目光基本集中在这些人身上,发问也主要集中于他们。相比普通一本的同学,阐述完观点,自然而然地没有被关注,大多被刷下了二面。
名校最直接的体现就在这你踏入一所985名校时,它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默默为你背书。
03
之前微博上流传着一段企业HR在某卫视节目中,宣称公司只招聘985名校大学生,对非985大学毕业的简历一概作垃圾处理。
不仅如此,这位HR还在节目中直截了当地问211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你认为你在大学最成功的的一件事是什么?”
当大学生回答是当学生会主席时,HR随即发表了一番211大学和985学生的区别:
不用四六级英语表示英语水平,而是直接说雅思托福分数; 大型企业实习6个月经历; 发表专业性文章;对自己未来行业选择有十分明确的规划;甚至自己创业和寻找投资资金。
这一番话,在网上引发了一场有关名校的巨大争议。
在这里,先不论这位HR是否夸大其实,咄咄逼人,但起码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一部分企业的用人心态,985名校毕业的人,天然比211大学在就业上有更多优势,具有更大的能力可辨识度。
04
今天的我,偶尔梦回高中,会有那么一瞬间,特别想回到过去打死那个不曾拼尽全力努力的自己。
也偶尔会模糊地羡慕那些考上名校的同学,觉得他们一定比自己更有出息。
然而往事不可改,未来犹可追。
纵然名校毕业出来的人大概率会比非名校毕业的人更具有竞争力,
但人是有弹性的,如同一根韧带,只要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总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一根游刃有余、自由伸展的韧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