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宰相李斯是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而且曾为虎作伥,屈从于中书令赵高之意,伪造秦始皇临终诏书,使扶苏含冤自尽并扶持胡亥当了二世皇帝。因此之故,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在口碑里,李斯的品行都饱受各方诟病。
然而,从《史记》所载生平言行来看,李斯并非十恶不赦、一无是处。他推动了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使秦国称霸诸侯、走向强盛。在文学方面,他留下的一篇《谏逐客书》堪称气势浩荡、文采斐然,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深远影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李斯在这篇文章中所竭力倡导的开放包容、反对闭关锁国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不少启发作用。
战国末年,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尔虞我诈,都想开疆扩土、称霸于世。秦王赢政更是雄心勃勃,企图吞并诸侯、席卷天下。然而恰在此时,韩国派特工潜入秦国,以协助兴修水利之名,行消耗秦国财力之实。秦王盛怒之下,下令驱逐所有来自其它诸侯国之人才。作为楚国人,李斯亦在此次驱逐之列。
李斯不愧为荀子高徒,在这成败去留之际,他给秦王写了这篇《谏逐客书》。从这篇引经据典的雄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斯可谓满腹经纶、博古通今、视野开阔、思维缜密,其强大逻辑使秦王不得不收回成命,李斯也因此而逐步走向秦朝权力中枢,演绎出跌宕起伏的人生。
只有打开国门,全面开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走向强大,这是李斯在文章中反复阐明的观点。他以秦国近百年发展壮大的历史为依据,指出秦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偏居西北的蕞尔小国逐渐成为乱世霸主,就在于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广揽人才。他洋洋洒洒地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文中提到的商鞅与张仪都不是秦国人,而从秦孝公用商鞅之法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却对秦国称霸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开放包容思想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在科技快速进步社会深刻变革的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开放观念,取长补短、合作才能共赢,正像李斯所说的那样:“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