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在智力、财力和权力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这个差距是通过比较而体现出来的。毛主席也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必定会得出两种结果:钦佩和嫉妒。
有的人从比较中看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为优秀者竖起大挴指并发出由衷的赞美的同时,自己内心会产生巨大动力,从而暗下决心,积极进取,争取赶超。这种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宋朝的一代宗师,文坛领袖欧阳修慧眼识才俊,甘愿做伯乐。他用心提携后起之秀苏轼的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
曾有人劝告欧阳修说,你这样做,三十年后但有人只知文坛有苏轼而不知有你欧阳修。欧阳修听后只是置之一笑。
若干年后,苏轼不负所望,果然名声大振,但他对他的恩师感恩戴德,无比崇敬,他们后来还成了知心的忘年交。
另有一种人,最见不得别人比自已强。自己既不服人,又不思进取,只是终日愤愤不平,自我折磨,这种人是害了红眼病。也就是嫉妒。如果是平庸的人得了这种病,受害的往往只是他自己,尚不能危害到他人。但这种人往往是最愚蠢的人。如当今有些仇富心理的人即是。
但是有嫉妒心理的人如果是社会精英或是有权有势的官员,那么事态就很严重了。官场内互相倾轧,无心为人民办事,甚至还会危及到他人的利益和人身安全。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同出于鬼谷子的门下,孙膑为人真诚,而庞涓则比较奸诈。他师傅早就觉祭出庞涓的为人,把一些兵家的精髄只传受于孙膑。孙膑与庞涓友善,私下也将师傅偏锅偏灶所传的精髄又传给了庞涓。
庞涓善于投机钻营,结业后很快在魏国谋得了一个显赫的官职。孙膑却一直赋闲在家。别人知道他和庞涓是同窗好友,有人就提醒他却投靠庞涓,庞涓可是魏国的红人,求他向魏王推荐,凭他的真才实学,完全可以谋得一官半职的。
孙膑找到了庞涓,说明了来意,庞涓满应承,却一拖再拖,迟迟不见行动。时间长了,孙膑看出了端倪,欲投别处,庞涓急了,此人本领比自己高出一大截,若放孙膑投奔别处,倘被别处重用,日后必定是他的对头,于是起了歹心,挑断了孙膑的膝盖骨。
孙膑成了一个废人,庞涓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也就放松了对孙膑的戒备之心。
谁知孙膑暗中与齐国联系,齐国暗地里派人把孙膑接到了齐国。后来齐魏两国交战,孙膑是齐国的统帅,庞涓是魏国的统帅。孙膑用减灶法使庞涓上当,最终捉住了庞涓,报了仇。
无独有偶,李斯和韩非也是同学,从师于荀子。李斯通过逆袭,终于登上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宝座。韩非的文章非常出色,得到了始皇赢政的赏识。李斯感到他的权力将受到危胁,便对韩非起了杀心。
李斯暗中向赢政告发韩非,诬陷韩非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将其杀害了。
可见,嫉妒之心多么阴毒,嫉妒之毒,毒于砒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