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App产品设计指南》系列文章的第2篇内容,更多精彩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产品设计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最初的MVP版本,到成熟稳定的版本,一环套一环。这里参考借鉴比较成熟的产品理念,我把产品设计的过程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运营,下面来分别介绍一下:
产品定义:定义产品的价值,边界,商业价值,是所有流程的基石。这项工作侧重于产品战略定义,方向评估;
产品设计:基于产品的定义进行细分,按照一定的原则,设计出符合用户预期的交付物。这项工作侧重于产品功能,模块的设计;
产品研发:把设计好的产品开发出来,测试验收完成后交付给需求方。这项工作侧重于产品研发进度及质量的跟进,和项目经理的工作比较接近;
产品运营:在产品发布上线后制定运营计划,结合产品战略,使用数据等来进行下一步工作。会和用户,市场,产品等多方进行协同配合。这项工作可能涵盖了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等方方面面,非常地重要。
来自网络下面来介绍一下自己比较认同的产品方法论:
不要太在意需求的成本
如果场景和需求是合理的,那么多半会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别人都遇到过,也都被很好地解决了。如果成本比较大,可以回头思考一下是不是出发点就是错的。
不要轻易出风头
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维持现状。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之前,不要轻易做决定,为了做而做。这里是参考交互设计之父阿兰·库珀的观点,原话说的是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遵从标准。
理解输入才能有输出
考虑事物的边界,弄清楚范围,弄明白输入和输出。这可以说是产品经理最应该弄懂的理论了。如果没有理解输入,输出必然是错误的。
有同理心,做善良的自己
情商的关键是同理心,同理心的本质是善良。每一次沟通都是同理心的沟通,如果不能理解别人,做再多的沟通都是无用功。
产品规划永远不要超过3个月
如果规划的太久证明你长时间内会不思考,业务模式僵硬,压根没有成长,随意产品规划一定是短期的。任何一个大平台在创立时绝对没有眼光考虑到10年之后的事情。
实现自我驱动,才有可能成功
按时完成任务是执行层面,这是最基本的心态;如果想要做到优秀,还需要有责任心,就是主动接触那些吧;能真正的喜欢自己的工作是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发自内心的认可;最高级别的是自我驱动,即没有外界要求也能自己主动的是完成目标。
结构化思维的重要性
结构化思维通俗来说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结构,将它拆解成一个个能解决的部分。简单来说,线性思维思考问题就是直来直往没有太多的思考,而结构化思维则是思考问题问题背后的本质,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解决方案,层层递进。结构化可以用作工作中解决问题,进行汇报;也可以用作生活中策划一次朋友聚会,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可用到易用再到好用
可用的前提是需求合理,方向正确,只要能把握用户的核心诉求就算是可用的;
易用则强调从交互,流程,细节上不断打磨,让用户用起来尽可能的方便;
好用则需要和用户形成共鸣,在情感上达成一致。
why > what + how
为什么比是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要,这个就是著名的黄金圈法则。
一般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从做什么开始,然后如何做,最后才问为什么或者说根本不思考为什么。而黄金圈法则则告诉我们应该从为什么开始,然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是做什么。
黄金圈思维可以让人们穿破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最佳决策。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产品成功的前提
好产品是增长的前提,一切商业的起点是消费者获益。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是所有成功产品的共同点。
比如说滴滴的出现能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率。而司机方面的安全问题,不断提升的打车价格则是平台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与产品成功的前提是背离的。
尼采在《曙光》里说: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天赋的才能而悲观:要是觉得自己没有才能,就去学习一种。大多数行业和岗位都没有到比拼天赋的地步,只要开始做,什么时间都不晚。产品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模仿,尝试,突破,形成自己产品方法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产品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意见或者想法,欢迎有兴趣的读者添加我的微信一起交流探索,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