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自由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反映的社会痛点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反映的社会痛点

作者: 赵石头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2-25 10:41 被阅读12次

    年前一周,朋友圈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岳父从患上流感到去世短短29天的全过程。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篇2.6万字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过程令人唏嘘不已。

     这篇文章火到什么程度呢?文章点击量、点赞数早早就破10万,目前至少千万级的点击量,热门评论的点赞数逼近4万。作者语言平实,注重治疗细节的描述,充满着真情实感,又能理性沉着地应对病情的变化。除此之外,文章还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几个痛点。

     一、谁的脾气大谁就更有话语权

    从文章中明显能看出作者的东北岳父“脾气大”。冬日下午,作者的岳父一定要同时打开厨房窗子南北对流通风,并且坚持不穿上衣,吹了半小时。期间作者的岳母两次要他穿衣服,一次让他关窗,均被拒绝。作者也想委婉地把窗户关上,依然遭到岳父的拒绝。同时,作者还提到岳父在餐桌上动辄骂岳母菜咸了淡了。显然作者的岳父在这个家庭里更有话语权,所以才导致他没有及时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作者在家里挣钱最多,但没有做决定的习惯,更不愿与岳父发生冲突,很多事情由他去。最后只能感概,“家里生活习惯不是由学历、专业、收入来决定的,而是由脾气决定的,谁脾气大谁说了算。”

    二、优质医疗资源有限

    作者为了让岳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先后辗转在通州民营医院甲、离家最近的乙医院、朝阳医院、丁医院和戊医院。好的医院代表着知名医生、优质医疗设备和丰富的药物资源。

    作者在丁医院时,由于没有ICU床位,只能委托丁医院呼吸科主任帮忙联系朝阳医院等多个机构,但ICU全满。最后联系上全国知名的戊医院,正好下午能空出2个ICU床位。可见ICU床位的紧缺程度。

    作者在戊医院时,因为医院没有“达菲”,医生让作者去别的医院买。作者辗转到A医院、周边的药房均没买到。最终还是到朝阳医院,经过挂号、排队、开药、缴费、取药,买了一盒达菲。想多开些,朝阳医院不同意,自己的病人都不够用。

    优质医疗资源有限是目前社会的一个突出痛点。前一段时间去医院看望同事,切实感受到人山人海的感觉,在大厅里排队等电梯用了15分钟,病房床位更是紧张,同事只能在走廊里临时摆放了一张床位。

    三、中国特色“托关系”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

    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这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

    流感袭击下,北京呼吸科床位极度紧张,几天能排到就算不错了。于是作者疯狂地四处打电话,联系任何可能和医院有关系的朋友,希望托关系解决床位的问题,但无果。岳父坐在椅子上已经很难坚持了,此时朋友帮忙在丁医院联系上一个床位,虽然朝阳医院更专业,但作者还是决定转到丁医院,因为丁医院有朋友,一些小事容易协调。有朋友果然能起到作用:因为丁医院有朋友,能帮忙从别的科室借个心电监控仪,如果没有监控仪,即使有空床医生都不敢收像岳父这样的重病人。

    在戊医院时,家属得到的信息极其有限,就是每天5分钟的交流。作者的妻子经常让作者找人打通关系,详细问问情况,但找不到对的路子。最后只能感慨:不当官,钱有毛用。

    期间,医生建议转到朝阳医院或者协和医院,但是从朝阳医院搬出来就是因为挤不上床位。作者也请朋友问过协和医院,全国多少政商高层关系在盯着,根本没法安排。

    作者的这一系列“操作”既无奈,又体现出中国特色“托关系”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反映的社会痛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ul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