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在家里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学习类的书籍后,就再也没在学习上吃过苦头了,当然成绩也没在老师的榜单里出现过了。书籍以绘本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孩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大概的意思就是“不想学习了就不去学”,因为带着抵抗的情绪去学习当然对记忆会有影响。好罢,从此以后我的惰性就找到了无边的借口了。哪怕到了今天,这种意识也还是没法再调整过来。
由于自己并没有一个习惯倾向于某一类书刊,也不敢随便向别人推荐书本。在读书时给同学介绍书,同学把书还给我时,对我说“看不懂”,像这类的事发生得并不少。还回来的那本书正是《沉思录》。这是古罗马一位皇帝写给自己的书,类似于日志的形式在文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问答。也正是这本书带我走过了情绪受创期,让我明白了“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今天翻起梁文道的《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正好里面介绍了《沉思录》这本书。就好像一位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在某日的街头遇见,过来拍了拍你的肩膀,送上一个惊喜。梁文道在书里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并解释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流派。想起我那粗浅的阅读,简直不堪。回过头去想想,难道那个时候我已经“看得懂”了么,还是说经过多年后的今天再次翻阅就已经领悟“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方式了么,其实都没有,阅读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情绪状态的反应,恰到好处的自我醒悟。
“读书”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过程,在成绩、排名、环境等属性限制下,倒显得容易成形。而“阅读”更多的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心情,缺少了各种条件的框架,随手拿来随手放下,中断截止又或者一口吞下都没有规矩的,全凭了个人的心意。但是“阅读”的乐趣常常缺少公众搭档。唱歌有抢麦,摇色有互动,八卦有团结,读书有竞赛,可是“阅读”呢,难得在聚会中得到共同的乐趣(当然,在“书友会”中例外啦),常常是在私人的情况下完成。快乐是自己的,眼泪也是自己的,没法与他人共享,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情欲都带了分毫的差别。
在现实中的得不到,反倒将大量的情感付诸于“阅读”上,不过就是自身的一个瘾而已,想要感受得更多,想要理解得更多。这种个人化的贪欲统统显现在逐渐扩大的“阅读”中。好的坏的,组织了又破坏,摧毁了又重建,周而复始。那么个人还是一个孤岛么,想想在寻找不同的岛屿中做的努力,借了共同的乐趣来彼此充盈,荒芜的小岛也变得春意盎然。
在其中的一篇介绍中,梁文道写着“我们依旧阅读,因为阅读更能巩固和丰富我们的道德想象力,通过阅读,我们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不同的人,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你要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投入进去,想象你就是他,感受他的欢喜和悲伤”。
原来阅读,也不过如此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