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被大飞在朋友圈发的一组婚礼照片感动到了。以往无论他拍的婚礼多么美轮美奂,欣赏之余,却都不及这组照片让我久久地感动。
新娘的笑不是用一个"灿烂"可以形容的,几乎放肆到可以冲决一切,也许用"奔放"更合适一些。这使她光彩照人,堪称美丽。我想如果这不是"幸福"还会是什么呢?新郎有着少年般的腼腆,又有着绅士般的风度,那种自信大概积蓄了一生。他们是胸有成竹地走向未来的。正如婚宴上他们牛逼的誓言:"我选择将人生剩下的日子活成人生最好的日子"。
一起活成人生最好的日子没错,这是一对老年人,具体年龄大飞不好询问。看上去他们已经衰老,没有了年轻人的体态与肌肤,但他们青春焕发的笑容与满溢的幸福感却无法阻挡。而参加婚礼、簇拥着他们、喜气洋洋、欢呼着的也大都不是年轻人了。婚礼照片上气场强大,欢乐得像一个节日。这种场面在中国是少见的。
新娘与儿子、儿媳、小孙女关于这组照片,大飞是这么描述的:上次去botanic garden拍婚礼的时候,这对洋人大爷大妈过来跟我搭讪并要了我名片。后来给我发邮件说看了我的网站很喜欢,想请我给她们拍婚礼仪式。我当时还以为是她们孩子结婚。昨天我去到后跟大爷聊了下仪式流程,最后我问了句:"The groom is not here yet?"大爷严肃的看着我说:"I'm the groom"。我当时尴尬得就像这个表情一样。(连发三个捂脸的表情)
我能想象出大飞的样子。事先没有沟通,所以完全没有想到。这是他的第一场老年人婚礼拍摄。当然免去了一般年轻人婚礼中从新娘化妆时开始的套路(常常要拍一整天),这场婚礼现场拍摄只有两个小时。而我想到的是:如果在国内,尴尬的怕会是这对老年人吧?又会有多少旁观者对这场郑重其事的婚礼疑惑不解呢?大飞历来称赞洋人的真性情与表现力,今日我之所见,却多了些思考。
最近常看到有年轻人写文章吐槽婚姻的无奈与无聊,几乎浪潮般地永无休止。当今时代摇曳不稳的婚姻令人信念崩塌,感情变得脆弱可疑。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已到了令人腻烦的地步,不外乎人性与时代……人们普遍对追求婚姻幸福失去信心。于是层出不穷的教科书与教诲文章大行其道,使感情生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许多人觉得力所不逮。如此,要么妥协将就,要么干脆一个人攻守同盟。
最近重读台湾著名学者齐邦媛的《巨流河》一书,这本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家族回忆录,使我重温了那个烽火连天、国难当头、凄惶漂泊、无以为家的大时代。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她的东北老家,她的了不起的父亲,她自己的成长,颠沛流离,国仇家恨……荡气回肠。齐邦媛先生重笔描绘了在抗战期间民族家国水深火热的大苦难中,年轻人依然勤奋求学的生活。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对她与张大飞(牺牲了的飞虎队队员)深挚无比的"不言爱情"而刻骨铭心的爱情留下深刻印象。那种苦痛与美好,至今读来依然灵魂颤栗,大美于心。
怎么说呢?说到今天,我们实在是太琐碎、太功利了。所有的"成功"都掩盖不了平庸。越是眼花缭乱就越是一地鸡毛。背离了单纯的美好,还能说什么呢?
最近在看"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哲学家陈嘉映的节目。网上完整版大约有五个多小时。跟着哲学家去探索思考当今的生活,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在这个大多人对金钱物质名利趋之若鹜的时代浪潮中,高扬个性与自由意志也渐成另类趋势。我们需要清醒,如陈嘉映先生谈到鲁迅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接着要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其实我们也不妨拷问一下自己,我们真正喜欢的生活究竟是什么?
照片中那位"新娘"的笑容是那样一览无余,晒出了灵魂中全部的喜悦。我们呢?是否有一天也可以走出拘束与昏暗,发现灵魂中的喜悦,无论婚否,开怀大笑?
参加婚礼的人们开怀大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