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三联生活周刊》随感

看《三联生活周刊》随感

作者: 沙子0001 | 来源:发表于2018-05-16 09:09 被阅读82次
    看《三联生活周刊》随感 看《三联生活周刊》随感 看《三联生活周刊》随感 看《三联生活周刊》随感

    最近迷上了看《三联生活周刊》,初期是因为看了李敖的专题,当时陈文茜对李敖写的文字充满深情,于是在公号下单买了杂志(现在书报亭没了,只能网上买)。

    买回来一读的显著感觉是,专题做得好。人物专访大概会有7-8篇的万字长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立场与观点呈现封面主角。

    确实需要一点时间静下心来看,但是看完这样的8篇以后,理解的程度和思考的深度,是通常的公众号文章,那种碎片化的浮光掠影,所不能比拟的。李敖的专访涵盖了他的儿子、女儿、朋友、文学圈的、媒体界的各种访谈。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搜寻自己喜欢的专题开始看。

    第二本买的霍金。谈论了他作为大众流行偶像、理论物理学家以及一名残障人士以及英国幽默绅士的一生。

    有几个小标题我印象深刻:

    “物理的,太物理的”
    谈到他是理论物理学家,研究领域和对象范围多是公式演算而不能直接观测和实践,因此可能带来一些争议,但是选择这个方向对于他的身体来说,无疑是最佳,因为他无法完成在实验室的工作。至于他研究的内容是黑洞理论和奇点理论,都是关于宇宙的巨大命题。

    “英国的,太英国的”
    霍金是传统意义上那种 幽默风趣的英国绅士,家庭教育背景可谓优越,他擅长自嘲或者在人群中幽默相处,这也解释了他后来参与的娱乐节目以及电影拍摄。《时间简史》的畅销解决了霍金的资金来源问题,也给万千物理爱好者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以及科学偶像,甚至部分时候被人们理解成为无所不知不能的偶像;
    一半是幽默自嘲同时与疾病抗争的英国绅士。

    第三本买的“我们时代的知识付费”,分别从知识付费的几个角度来谈:
    生产者(大v、知识分子,希望传播观点和沉积内容的人,积累的艰辛以及消耗的巨大)

    消费者(勤奋与忙碌的都市人,获得理论以外的实践知识、利用碎片化时间、购买“理想化生活的设置”以及梦想憧憬,或消解孤独)

    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解构以及碎片化、胶囊化,音频流行的原因,人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

    助力的互联网技术(通讯与互联网,随时随地的支付)

    第四本买的“百科全书般的迷宫,大英博物馆”
    主要的感受有这几个部分:

    1.博物馆学(策展水平):关于这浩瀚博大的博物馆是如何编织、联系以及呈现的:
    在时空的维度,在网状的联系里,在不断折返的轮回中,互相作用以及联系;
    怎样编排孤立的物件,他们的文化,文字的,实物的,以时间顺序或其他发散顺序。这是他的一个重点。

    好像一名诺友的专业就是这个。

    2.人们到博物馆来干什么
    发行历史,完成追溯以及身份认同,或者物大于文字的特点,人们来近距离感知,又或者激发好奇,

    这些物件代表我们对历史的一种追溯和一种身份的确认,尤其当你的藏品是一系列的东西,不是一个孤品的时候,他们变成了一种叙事的方式,或者说,他们拥有这些物件的主人,他们的身份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个重点的内容。

    3.关于历史与现代

    通常意义上的古典的博物馆,它是以产品的历史的威严,复杂性或者权威性为一个亮点卖点的,

    但他一方面也说明,他是相对来说,它是僵化的,它是逝去的。

    那现在很多的博物馆里面带了当代的艺术和近现代艺术品,就从某一方面来讲也说明它正在剥离他的纯粹理论的外衣,走向当下,走向鲜活。

    最就像我们的这么多心理学的理论。一方面他是权威的理论,讨论的过往经验。一方面,又是不断发展的、践行的、鲜活的、生活的,然后是“去权威”的,是普罗大众的。

    小结:
    我们看到的博物馆的呈现,是在二战历史以后知识界和艺术界的眼光下的再现以及梳理, 其大的发生的条件是殖民帝国扩张带来的霸气,好奇与对藏品的收藏占据,微观的包括创始人的好奇、多元身份(实业家与收藏家、文化研究者的结合),希望收藏并呈现的野心、不断编排策划、呈现的专业理论知识。

    策展、叙事、好奇、发展、多元、迷宫。
    一座博物馆从初始到呈现成现在的样子,实为不易,留下很多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三联生活周刊》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gu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