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受自我意识羁绊,不能无拘无束行动”的问题,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
回到原点去看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通过小心翼翼的行动获得什么呢?
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你也一定能够放声歌唱、随着音乐起舞或者是高谈阔论吧。
这个戳中痛点了,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得外向活泼,无拘无束,能够放开自己,高谈阔论。而一旦到了陌生群体和环境当中,就会变得很拘谨,很内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共通点吧。
分析原因:从人际关系角度来考虑,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
解决:还是共同体感觉。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自我肯定VS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这里和老师说的要有“盲目的自信,勇于自黑”又似乎有些冲突了)。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青年:您是说即使得了60分也不必悲观?
哲人:当然,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这在说明优越性追求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吧?人都处于“想要进步的状态”。反过来说,根本没有满分的人。这一点必须积极地承认。
所以说,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自己来说,都无须追求完美,能够去接纳彼此的不同,也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做好60分父母就足够好了,要知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满分的人。
自我接纳也就是,“肯定性的达观”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