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培养教育接班人上,不得不说三国时期的司马懿真的是做的很好,(虽然他在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不过纵观历史,哪个风云人物不都是誉满天下,同时也谤满天下),也因此,他的打下的基业能够“后继有人”,最终开创了晋朝伟业。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会发现,司马懿无论是在战场杀敌的还是闭关“隐退”,都会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带在身边,用心用情的教他们兵法权谋、为人处世道理,遇到问题,还不时的问一问儿子们的观点,并且根据他们想法做出判断,因地制宜的给与“点拨”。介样一来,他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得到了很好的历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所见所闻不一样,遇事有自己分析力&判断力、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走出去,观世界,才能有世界观,而不是天天呆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世界都见不到~)。
当司马懿因曹真得势,不得已在家“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再次复出时,就天天在家练武、研习兵书,谁知这一等就是好几年,他的儿子有点按捺不住了(在当时社会,对一个武将来说,他们宁愿战死沙场获得尊荣,也不愿赋闲在家,无仗可打是件比死还痛苦的事),在一次练武时抱怨到:学了一身本领,不就是为了献给帝王家,可惜帝王又不用,还练他干嘛?司马懿立马训斥到:一派胡言!你可知那司徒王朗,76岁还帅军出征!后他儿子提到了王朗被诸葛孔明骂的吐血而亡的事情,感叹到,连几句恶语都容不下,也该如此下场,并随机教育到:做人要有大度,才能成大器!之后,他也是身体力行的把这一点给做到了(光说做不到,言行不一,也成不了孩子的榜样)。
当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对峙,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诸葛亮百般挑衅不得,甚至送女人衣服去羞辱他,骂他唯唯诺诺像个娘们(在封建社会,在男尊女卑文化的影响下,骂一个男人像女人可以说是对男人极大的侮辱,更何况还是一名将领),他两个儿子和手下的将士义愤填膺,觉得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但司马懿呢,就是不上当,坚决不出战,(因为司马懿心里明白论智谋,我不如诸葛,出战的胜算不大,关键是他知道这蜀军的粮食已经撑不了多久,不用跟他打,只要到那个时间粮食吃完了,他再不回去,回家的粮都没有,全部都得饿死),结果诸葛亮两眼巴巴也没等到司马懿出战,最后心力交瘁,病逝军中,诸葛亮一死也就等于说蜀汉的北伐事业基本画上了句号。。。试想,如果司马懿没忍住冲动出战的话,可能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懂培养才能基业长青所以当司马懿在临终的时候,会发现,没有太多的嘱咐(因为平时该嘱咐的都已经嘱咐了),欣慰的看着他的儿子,踏实的含笑而去。因为在他的心里清楚:他的儿子是可以撑得了司马家的未来和他打下的江山的,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起飞~
同样是临终嘱托,刘备可就没有那么潇洒了,知子莫若父,他清楚的知道他的儿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临终托孤于诸葛孔明,并让阿斗跪拜孔明为相父,千叮咛万嘱咐日后遇事要多听相父的之言,因为他心里清楚:他走后,阿斗根本撑不起蜀汉的这片江山,可以撑得起的也只有诸葛亮,凭威望才干,阿斗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只要孔明稍微动些歪心思,很可能就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让阿斗成为汉献帝一样的傀儡。所以临终告诉孔明说你看着办,阿斗可以辅佐你就辅佐,辅佐不了你就取而代之(可能他读过汉献帝血诏,心里深深明白做“献帝”的痛苦),孔明顿时诚惶诚恐,立马发誓:全力以赴,万死不辞。
试想,他幸亏碰到了孔明这样忠心耿耿之人,如果孔明在日后没守得住初心呢,阿斗也将成为另一个汉献帝!(有时遗臭万年还是名垂千古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总之,由于阿斗不成器,可以说刘备的离开是充满了不安的,也算是“死不瞑目”,(介就是为什么李嘉诚曾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的原因之一吧),如过阿斗可以像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一样优秀,可以撑得起这片江山,HOLD住身边有才干的谋士、将领,自己身经百战,懂得运筹帷幄,估计刘备走时会坦然许多吧。虽然光复大汉的信念尚未完成,但他后继有人,可以继续完成他的遗愿,重振基业也指日可待!~
不得不说虽然刘备自己很优秀、成功,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仁义”二字的典范!但在教育下一代上真的是失败的!阿斗——一个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一直被保护的很好,(介个也和刘备子嗣少有关吧),没经历过风雨,什么事都是刘备以及一帮老将大包大揽,也没有带着他上过战场上一天,在平日和将领们议事的时候也没有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多看、多听、多思考”,更表提什么引导、点拨,最后,就成了“无智、无勇、无谋”的阿斗。(其实,如说他出身在普通百姓家或许可以没心没肺的快乐渡过此生,可他出身就决定了他肩负的使命~)
凡事有因有果,司马懿和刘备对孩子不同的培养方式导致了他们在百年以后不同地结果,一个是开创了大晋王朝,一个历史上民风及为开放的朝代,而另一个的基业则是被随即淹没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现代社会亦是如此,新一代领导人的培养,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事业是否能够长久,这取决于我们在平时教育中,有没有把该做的做好、身体力行的做好榜样,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样,未来伙伴才能像“雄鹰”一样,扶摇直上于广茂的天空中,而不是像一只“愤怒的小鸟”,困于笼内,翅膀逐渐萎缩,哪怕哪天能够冲出铁笼,也已无法翱于天空之上~
懂培养才能基业长青有人问一位团队做的很好的领导人,你在平日里是如何培养领导人的呢。他回答到:首先,你要喜欢这群人,其次,你要放手让他们成长。
是啊,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是你心中要有爱,有爱你在培养的过程中,你才会有耐心,(有句话叫做没有耐心的爱心不叫爱心),爱,也是包容的代名词,心中有爱才能包容伙伴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接纳缺点,挖掘并放大他的优点、并进行有耐心的指导。(其实,领导对他的伙伴有没有爱心,别人往往是能够通过一言一行感觉到的,感觉比语言快10倍,举个例子,一次看到一位大姐手拉着一位小孩逛街,从她的看孩子的眼神、相处感觉不难看出那个孩子不是她家的,因为她地眼神里缺少了一丝做母亲的慈爱,上去一问果然如此)。爱,也是责任的基础,有爱才会把伙伴的成长和未来放在心上,才会竭尽全力的培养教育,发自内心的为他们每一步前进而喝彩,因为别人选择跟随我们也是我们身上的一份责任(就像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就是责任的开始一样),既然伙伴们和我们一起风雨兼程,那么我们也应当不离不弃,同舟共济~
其次,既然是培养,意味着一方面你要陪着他度过每一段心历路程,另一方面,位置的切换很重要,做一个“搭台”人、适时的以他为主,让伙伴们在舞台上尽情の“唱戏”,把一些重要的位置放手给他去做,当然,同时领导者也要做好付出一些“损失”和“代价”的心理准备!因为很多的时候,可能完成一件事,领导人自己亲力亲为会比放手给伙伴做效果好很多,但若自己做,伙伴将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但没有人天生就会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从“不会”到“会”,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像有句话说的好,付出才能杰出,承担才能成长,因为做的多,你积累的经验就越多,当只有你去做了、经历了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自己の问题,再适时的进行改正和调整,否则也只能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就像我最近学开车,即使科一理论考了满分,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指导,不上车去一次次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开车介个技能可能永远也学不会~
再次,要多听、多看、多见闻,就像司马懿天天把司马昭他们带在身边不断の增加见闻一样,这点李嘉诚做的很好,李泽楷为什么这么优秀,据说他五岁的时候,李嘉诚开董事会就抱着他听了,从小见闻不一样啊,想想自己五岁时还在整日的跳皮筋捉迷藏啊,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在见闻中,不仅要带伙伴大量去看成功的例子,看别人为什么能做起来?怎么做起来的?也要带他们去看失败的例子,并给他们分析为什么会失败,以此为戒。
当然领导人也需要身体力行地做好榜样,有很多人,在培养伙伴时总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其实,在我们要求别人是“钢”前先要反思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钢”!~自己铁,肿木要求别人是“钢”?就好比中国有句古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自己天天在“打洞”,还要要求孩子像龙凤~毕竟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既然做榜样,也需要言行一致~就像司马懿以王朗为鉴,教育他的孩子,成大事者,应心胸宽广,容得下委屈,考虑问题不忘记自己的“本谋”,他也是在后来无数次实践中真正做到了这点,例如前面提到的五丈原对峙,无论孔明怎样的“侮辱”,他仍坚守自己的“本谋”,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So~ 领导人培养伙伴要像司马懿培养司马昭他们那样:让他们不断地接受磨炼,不断的所见所闻,不断的积累经验,练就一身本领,最终才“能撑的起司马家的基业”,否则,没有风雨的洗礼,年复一年,增长的只是年龄,而不是智慧的话,很容易就成了扶不起的刘阿斗~
一位世界五百强的创办人曾说过:光辉的传统可以世代相传,卓越地成就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
小到家族,大到团队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决定了基业、文化理念等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也决定了未来的将走向何方、以及能走多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