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婚姻育儿教育
《窗边的小豆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宝藏

《窗边的小豆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宝藏

作者: 我是晓嫒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4:09 被阅读7次
《窗边的小豆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宝藏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

小林先生是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校长,喜爱真实的自然界,喜欢站在大树下静静地观察大树,对河流也别有情怀,可以忘情地看着水流永远都看不够。

倡导自由教育的小林先生对小豆豆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是小林先生常对小豆豆说的,也是这句话给了小豆豆最大的鼓励,就像在说: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一个好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有好多好的地方,老师理解你。

小豆豆是一个活泼有礼貌、诚实又快乐的孩子,但因为她的好奇心,让她看到奇怪、有趣的事情时,经常会做出让老师们大吃一惊的事来,为了不影响别的学生,小豆豆只能被“退学”了。

后来,小豆豆来到了小林先生创办的巴学园。在“电车教室”接受着特别的上课方式,每天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上课也是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到了午饭时间,先唱完《饭前歌》就可以享用“海的味道、山的味道”。为了让大家心情愉快地吃饭,校长还安排了《由谁来‘说说话’》的节目。要学的所有知识都在黑板上,上午把一天的学习计划完成,下午就可以出去散步了。

在巴学园这所学校里,不光有小豆豆这样一个在外人眼里特殊的孩子,有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再长高的高桥君;有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泰明;还有总是待在酒精灯、烧瓶、试管旁边,喜欢读很难的科学书或物理书的阿泰。

这样五十多个被别人另眼相看的孩子,小林先生却深深地爱着他们,良苦用心地教育他们: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虽然书中的很多教育方式无法用于现在的教育,但值得让每一个老师、父母深思。就像小林先生一直考虑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素质不被周围的大人们损害,让这些难得的素质得以发扬光大?

突然让我想到电影《嗝嗝老师》。女主奈娜患有妥瑞氏综合症,会发出类似打嗝的怪声。因而她从小就被受歧视,就连自己的父亲也觉得她是个异类不应该待在正常孩子的学校。幸运的是她遇到一个不放弃她的母亲和一个能给予理解的校长,奈娜决定长大之后要成为一名老师。

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却是现实的映射。有多少父母师长在育儿和教学过程中不能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带着有色眼镜、衡量标尺在评价一个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具有的美好品质。

“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

“‘绿蛙落古池,寂寂闻水声’……看到青蛙跳到池水中的,肯定不止松尾芭蕉一人。看到沸腾的水顶起铁壶盖、苹果落地的,也一定不止瓦特和牛顿。”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这几段是书中小林先生的感叹。

那天读完这本书刚好下了场大雨,渐渐入冬的季节。一场雨把屋外一棵大树上的枯黄叶子都打落在了地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些不好的就被提前舍弃了,好的可以吸收更多的养分继续昂首挺立。自然界是残酷的。一棵树苗要长成大树,需要经历风霜雨雪,耐过多少个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才有如今的茁壮。

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天赋只是一粒种子,要长成大树,开花结果,土壤、空气、阳光和水缺一不可。我们能给的就是土壤、空气、阳光雨露,这是他们必需的。就像爱和支持,是我们可以给予的。但至于长成什么样,就交给“自然”吧。

我们总是喜欢“栽培”、“施肥”、“翻土”、“修剪”,如此插手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吗?我们害怕孩子受伤,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害怕孩子未来的路走得艰辛。我们以为我们处处为他们提前设想好、规划好,他们就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可是我们忘了,他们原本的样子,甚至否定他们想成为的样子。我们的保护反而是他们成长的屏障。

本来我想给文章写的标题是:想让孩子成为参天大树,就让它回归自然吧。可是想想又不对,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大树。有的孩子,明明有成为森林的潜质,偏偏被我们短浅的目光设了限,只把它看作一棵大树,精心塑造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有的孩子,它就适合做一株小草,随风摇曳却坚韧不拔,可是我们揠苗助长非要它成为参天大树,自己的希望破灭,也毁了一棵本可以健康成长的好苗子。

有位校长是这样描述梦想的学校:“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犹如松鼠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学校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是自由自在的,学习是可以选择的。

可是现在的教育培养出的孩子是不缺梦想,不缺知识,不缺技能,缺什么?

在央视的《对话》以“不同的青春,一样的世界”为主题的中美大学新生对话节目中,其中中国学生是全国选拔出来的,而美国学生则是获得总统奖学金的获得者。节目一中被问及“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给出的选项是:智慧、权力、真理、金钱、美。美国高中生一致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其他同学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中国学生直奔财富和权力这样的结果,忽视实现的过程,也没有思考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就像我们片面地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去创业、去开办公司,实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即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寻找各种方法去实现。

节目二中的差距就更为明显了: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的方案是旅游、募捐、建希望小学。美国学生的方案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食物、饮用水、艾滋病等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分工、预算多少,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拿专家的评语说:当我们的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力;当他们应该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吟诗弄赋,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

我们的孩子在空闲时间在做什么?钢琴、舞蹈、写作等等“技能培训”,我们如此地“富养”孩子,孩子的技能是提高了,可是孩子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现在的孩子就像流水线上被定制化批量生产出的商品,包装精美、有才有艺、甚至价格不菲,却早已不知将灵魂何处安放。

这么多年的教育模式很难改变,但身为父母师长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我们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还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真正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不说我们的教育了,继续说说巴学园吧,在1945年的东京大空袭中被烧毁,但是小林先生对孩子们的爱,对教育的热情,比吞噬学校的火焰还要巨大,还要炽热,他充满了信念和力量:

“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窗边的小豆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宝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qj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