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裂症
早发性痴呆、青春型痴呆、紧张症、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
Bleuler 1911年提出精神分裂症,核心问题是人格分裂。
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病程不同的疾病,表现设计感知、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方面异常。可见于各种社会文化和各个地理区域中,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世界各国大致相等。多起病于青壮年,男女大致相等,终身患病率1%。
2、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男性高峰是10-25岁,女性是25-35岁。3-10%的女性患者在40岁以后。
3、女性预后比男性好。
4、疾病负担:采用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来估算。15-44岁人群中常见的135种疾病中精神分裂第八位,占疾病总负担的2.6%;以因残疾而丧生的生命年计算,精神分裂症位列第三,占疾病总负担的4.9%。
5、发病原因:遗传、神经发育、神经生化、心理社会因素等。
6、无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神经发育假说
(1)危险因素——遗传因素(易感性);
(2)发育异常——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中;
(3)外界环境——青春期或成年早期。
2、神经生化假说
(1)多巴胺:长期使用,产生幻觉及妄想;
(2)谷氨酸:中枢谷氨酸不足,引起幻觉、妄想、情感淡漠、退缩等;
(3)5-羟色胺:导致幻觉,与情感、行为控制及DA调节释放有关。
(4)Γ-氨基丁酸:抑制性神经递质。
3、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没有绝对特异性,患者的教育、智力及文化背景会影响医师的判断
(1)前驱期症状:
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易激惹等;认知改变:古怪或异常观念,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行为改变:社会活动退缩或丧失兴趣、多疑敏感、社会功能下降;躯体改变:睡眠或食欲改变,乏力,活动和动机下降等。
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青少年患者突然出现强迫症状。
(2)显症期症状:*阳性症状指异常心理过程中的出现,包括幻觉、妄想及紊乱的言语和行为(瓦解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症状群;瓦解症状群。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不适当的情感。
*阴性症状指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涉及情感、社交及认知方面的缺陷。包括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言语贫乏。
*焦虑抑郁症状群;
*激越症状群包括攻击暴力、自杀;
*定向、记忆和智能:一般的记忆和智能无明显障碍,但有智能减退。
*自知力:对症状的自知,与人相处时是否有麻烦,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4、诊断与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2)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某些神经症性障碍:焦虑与强迫障碍;
(4)心境障碍;
(5)妄想性障碍;
(6)人格障碍。
5、病程与预后
(1)单次发作,完全持久的缓解(很少);
(2)单次发作,不完全缓解;
(3)2次或多次发作,间歇期完全或基本正常;
(4)2次或多次发作,间歇期残留部分症状;
(5)首次发作后即表现为持续的精神病态(无缓解期),逐渐衰退。
(6)影响预后的因素(以下为提示结局良好的因素):女性、文化程度高、已婚、初发年龄较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好、病前职业功能水平高、以阳性症状为主症、症状表现中情感症状成份较多、家庭社会支持多,家庭情感表达适度、治疗及时、系统,维持服药依从性好。
6、治疗与康复
(1)首选治疗:药物治疗(一般原则:早期、足量、足疗程、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
(2)全病程治疗:健康教育、工娱治疗、心理社会干预(行为治疗、家庭干预、社区服务等)等贯穿治疗全过程;
(3)MECT治疗:对部分药物治疗不佳和/或有木僵违拗、频繁自杀、攻击冲动的患者。
二、分裂情感性障碍SAP
1、定义:指一种在同一次疾病发作期间内同时满足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诊断要求的发作性疾病,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
2、分类:躁狂型、抑郁型、混合型。
三、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
1、一般不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2、妄想多持久,有时持续终生;
3、多以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疑病等常见;
4、很少出现幻觉,也不出现精神分裂症的其他典型症状。
四、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1、一组起病急骤、缓解彻底、持续时间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
2、通常2周内或更短时间内出现急性精神病状态,片段的妄想或幻觉,情绪淡漠、恍惚或激越等。
3、病程1-3个月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