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前,我上高中那会儿,历史课学习主要还是靠死记硬背。梳着中分头的历史老师走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粉笔从黑板的最左端开始画一条横线,直至最右端终结。然后,45分钟的课堂上,记忆力超群的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这条线上标注出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然后每个节点向上或向下伸出与之相关的事件、人物、评价。讲台下的学生忙着复制老师画出的蜘蛛网,很少有人去听他到底在讲什么。晚自习轮到这位老师坐班时,他通常带着一本与历史有关的书,比如全球通史,翻书打发时间。心不在焉的我,有时候偷偷瞄一下他,发现他读着读着会露出谜之微笑。那时候的我想不通,如此枯燥的东西究竟有什么好笑的。
如今,表妹也成了这位老师的学生。她告诉我,历史太难背了,下学期选课她剔除了历史课。表妹是个不相信学历史有用的学霸。我很难说服正值花季雨季的她,让她相信历史的力量。历史绝不是与现在割裂的,它有一种延续。抛开了过去,也就等于失去了一种推动你往前的动力,你可能抵达不到未来。
一直到追了“念远怀人”的连载作品《三十六骑》,我才想通了当年历史老师发出谜之微笑的原因——历史是好玩的。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先得好玩、有意思,然后才能认真坚持做下去。《三十六骑》无论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神话故事的穿插,都可以还原到具体的历史、神话背景当中去,它的虚构、想象是有迹可循的。如果觉得故事情节惊险刺激好玩还不够,想较真一回,怀着一颗找茬的心,去追溯考据,你的愿望基本会落空。
作者“念远怀人”是这么解释《三十六骑》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以及他想通过创作这个故事实现什么样的报负:
“但我觉得班超的时代,就是一个神话与历史还未完全割裂的时代。中国的神话系统或是历史的经典书写,都大成于汉代。所以我大着胆子,用想象力来写这段事迹,在历史的规定动作间,恣意秀一些自选动作。
这是游戏,也含了点解释的野心。好吧,我其实在书写一个神话(象征)故事。故事还在继续:班超和三十六骑还在西行的路上,古风与神巫齐飞,大漠共铁血一色,幕后的黑手终于露出了眉目……他们只是蝴蝶振翅,却改变了整个历史。”
在搜狗百科上查找的历史资料显示:东汉,班超弃笔从戎,随窦固出征讨伐北匈奴,后来两度出使西域,平定西域诸国,封定远侯。资料里提及的班超的随从就是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在史书上可能只是一笔带过。“念远怀人”则以这个历史史实为依据,融合了他的想象力,写出了有血有肉的三十六个人的故事。史家传人、游侠、墨者、胡姬、盗家传人、剑门传人、羽林卫、虎贲卫……奇人异士、军中精英、江湖高手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在班超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特种兵杂牌部队,游走奔命对抗来自于匈奴和西域诸强国正规军。
《三十六骑》里提到了许多西域古国名,比如鄯善、伊吾、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焉耆、姑墨、月氏、乌孙、车师、贵霜。作者先有一个格局,架起一个时空总框架,然后把镜头渐渐拉近到若干个历史上存在过的地理地点,进而关注到具体的三十六骑这个小团体的命运。与西游记不同,班超不是唐僧,他不是一路念经、教化向西。这个故事没有宣扬一种所谓的正确的历史观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功学,它不是以汉族为唯一视角。平衡牵制、利益周旋、生死殊搏,无关对错。如果说作者有什么偏爱的话,也许他喜欢墨家的非攻兼爱。
茫茫大漠,万里黄沙,广袤天地下的三十六骑,同心同命。这是个赞美英雄的故事,但它赞美的不是个人英雄,而是集体英雄。作者突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又非常强调个性。三十六骑里的主要人物,每一位都浓墨重彩地写。翻拍成电影,有点像美剧老友记这种集体主角电影。《三十六骑》包含了地理,奇幻,历史,军事,武侠等元素,交织着多条叙事线,无论单单抽出哪一条来,都会发现有趣的地方。作为一个分不清东南西北,脑子里浮现不出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基本忘光,神话故事几乎一无所知的读者,我诚实地说一句:即使撇开这些背景知识,单纯去读《三十六骑》,仍旧很好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