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孤篇横绝梦若虚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其所有的身世与经历都虚幻成梦,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如雾如烟。历史仿佛在跟人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把一个扎扎实实、真真切切的初盛唐中坚人物竟隐藏得那么神秘而闪烁,飘逸而多情。
古籍对他的记载是那样吝啬而隐约:“若虚,兖州兵曹。”——《旧唐诗艺文志 贺知章传》。张若虚,当过兖州兵曹,管过兵营一类的小官,可见唐人写诗也并非职业诗人,军人写诗也并非只有边塞、战争,同样温情婉婉,远古悠思。“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旧唐书》。仅此数语。可见当时还是知道他是吴越之士,多有风流雅韵,而张若虚亦潇洒倜傥,文士风流,其诗名文风亦扬于京城上下。但他的诗作,唐人一直未有重视,各大选本、诗话并没有提及。更没有个人的诗集选本传世,大概他的诗作是触景生情,即吟即弃,以至吟篇诗稿,如云如雾,随风而远了。到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才收录他的《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他的诗作为宫体诗收入其中。直到明嘉庆、万历年间,沉寂千年的《春江花月夜》才逐渐受到重视,各大诗歌选本都选录了此诗。但此时历史仅存其诗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诗,如横空出世,孤篇横绝,便为大家。近人闻一多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我无法说清,是历史有幸,留此一篇,让张若虚有了与后人相遇的机会,还是后之不幸,让张若虚存此孤篇,而后人无法窥其全貌,像其他的盛唐诗人那样,风华绝代,仙姿绰约,无论身世,无论诗作,无论野史,无论秩事,分明历历,栩栩如生。张若虚就像他诗作中所描绘的夜空上的那轮孤月,凄清澄澈,又朦胧隐约。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流行一本《唐诗小札》的通俗读本,我无意之中获得,喜欢唐诗大概从此开始。多少年过去,唐人的诗意情怀,一直萦绕其间,不能断绝。我常常想,诗歌是最精华的国学,中华又是个诗歌大国,大唐又是中华诗歌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页,是什么人启动了大唐诗歌走向灿烂的闸纽,是什么样的篇章彰显着大唐诗歌的锦绣辉煌。历史并没有开什么玩笑,初盛唐时张若虚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孤篇绝响,开启和点亮了盛唐华夏文明的智慧之光。
诗是旧题,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诗不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有名。但全唐诗浩如汪洋,诗人灿若群星,此诗究竟有什么魔法,孤篇横绝冠盖全唐呢?在我看来,全诗所创造的奇幻梦境,实在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钟惺认为全诗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周珽:语语就题面字翻弄,接笋合缝,铢两皆称。黄家鼎曰: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不是补天手,未免有痕迹。汪道昆曰:“白云一片”数语,此等光景非若虚笔力写不到,别有一种奇思。叶羲昂认为:“摇”、“满”二字幻而动,读之目不能瞬。我不想解读全诗的每一句诗意诗义,因为“前人之述备矣”,但我想说的是自己对此诗诗境的一种领略和幽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就像一百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我喜欢该诗的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综显示变化),亦喜欢诗的音韵,(平水韵与仄声韵交错使用,既整齐,又有变化,错落穿插,毫不呆板),我也喜欢句中的排比与对偶,(像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等)。但我更喜欢诗中的意境美,这种意境,让人迷离而神往,诗贵在造境,在诗里,春、江、花、月、夜、人这几个密切与主题相关的特定的词,通过单词与词组的伸缩变化,错落层叠,交替出现,构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景象。这些景象的开展、糅合、分离、出没,一步一步地加强“春江花月夜”的复杂而又统一的印象,让人从一种印象、一组印象逐步进入到浑然融化的至境中去。
还有人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然而更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却是诗人突出这一轮皓月的用意,他主要目的不在于客观地描写一夕的月色如何如何,而是在于写出人的思想情感。那月景的出现,处处都带着人的感情色彩。不管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以及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珠帘内月的流照,砧石上的幽光,以及晨雾里的余辉,都是月与人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使景与情浑然成为一体了。
后人根据诗画意境,创作了大量的其它艺术品类,如歌曲、戏剧、音乐、绘画、故事、小说等,最为有名的是根据旧说改编的昆曲《春江花月夜》,让人在奇幻梦境中感受诗人张若虚的爱情传奇。
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横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个世纪,穿越人、鬼、仙三界,讲述诗人张若虚上元节明月桥边邂逅名门闺秀辛夷,一见钟情,未及倾诉衷肠,却被鬼卒错拘而亡。张若虚成为阎罗殿上的"钉子户",不肯投胎,坚决要见辛夷一面。得道成仙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与66岁的老妇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透过他留下的少得可怜的文字,我们依然能找寻出一个高怀且幽深的诗人形象,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感谢历史,感谢时空,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还仍然有机会与那遥远天边去体会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情感,这份情感,让后人复后人地去细心体味,倾心向往,否则,我们的某种情感可能还仍然蒙昧,仍然浑沌。也许他与原来的形象有所差异,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一定真切(若虚),但那又怎么样呢?至少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的是:那一轮孤月与月影下月照芳甸,江流有声,闲潭梦影,落月摇情的情境,以及那场诗情、画意、哲思的旷古幽怀。
2018.5.22
抱一轩随笔选錄 抱一轩随笔选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