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思想在哪里,行动就在哪里。
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时代”是大背景,当下的时代特点“信息迅速发展”“互联网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多元化时代”“兼容,共赢,和谐”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主要方式,学校作为主阵地,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教育方针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了方向,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培养人的素养。反观现在的考试,也以课标为导向,出的试题死记硬背的少了,更注重学生的积累理解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的设置贴近生活,让学习变得亲切起来。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很惭愧,查了百度,才知道,教学的规律是指这四个方面: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师生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万物有灵,都有自己的生长节点;教育,也有章可循。我理解的很浅显,比如说学生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在教育中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所有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尊重差别;教育是慢的艺术,切忌拔苗助长,教育是种下种子,然后春风细雨细滋慢润,最后静下心来静等花开,一旦急躁,则容易走极端,因为凡是快速的,则是需要牺牲宝贵的代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教育方针里说到的“五育并举”,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强健其体魄,美化其品格,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魏智渊老师的一本书中写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指两方面,一方面指自尊水平,另一方面指阅读能力。我非常赞同。
当下时代的孩子不缺吃穿,却的是被尊重/被认可/被看见的尊重;小孩子在小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认知取决于身边成人对他的评价。因此,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是一根刺,也可以是一缕光;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阅读量的输入直接影响着它的智力的发展,就像是树苗在扎根,阅读量大的孩子,他们通过这种无意识学习,培养良好的语感,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慢慢的将全面提升自己。到了初中后,可能这种能力才能慢慢显现出来。
种下尊重/读写的种子,施以耐心和坚持,相信定会开出语文的鲜花!因为行动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