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希望文学能够帮助自身抵御现实中那些痛苦的匕首,能带来玫瑰与夜莺的叫声……“——黄孝阳
有一天,公司的人事人员临时有事,他约了几个应聘者来公司面试,让我帮忙面试下这几个人,一上午的时间,和不同的面孔面对面交流,有侃侃而谈的职场老手,也有稍稍怯场的职场小白,我觉得自己说了好多话,终于完成这一系列的流程,面试的人回去等通知。我收拾摆在眼前的几份简历,挨着把每份简历备注今天的面试情况时,偶然发现简历里的兴趣爱好一栏里,有的是空白未填,有的是唱歌,有的是某样乐器……只有一个人在这一栏里写的是读书。我把这个人的简历看了许久,陷入无尽的思考。
当我看到读书两个字,突然想写点什么?读书算是自己的一个爱好吧!现在的家中,逐渐变多的不是其它,而是书籍。我买各种纸质书的习惯也一直都有,最近发现买回的书整理起来有点费劲,没合适的地儿放,当初新房装修的时候没把书架的位置和数量考虑周到,已有的书架满了,现在布局起来只有把客厅和卧室的墙上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以后准备请木工往墙上做书架来放书。
我一直将读书作为一项爱好来对待,知识算不得渊博,只是喜欢在清晨或者夜晚的时候,充满仪式感的坐在书桌前,打开喜欢的作家写的诗歌或者小说、散文,进入另一个天地,忘记时间的逃逸,从工作的疲累和生活的柴米油盐里抽身,在那些或轻盈或沉重的文字里,梳洗灵魂。我那落满尘世灰土的灵魂,便在我读的每一个字,每一本书里得到滋养和净化。这让我想起每年父亲把新买回的鱼苗,缓慢的倒进蓄满清水的池塘里,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生命,在水中把自由之舞跳了一遍又一遍。
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她身材高挑,那时已经是三十多岁,但非常有气质和内涵,独立知性优雅(以前不会想到这些形容词,现在觉得这些词太衬她),那时就觉得她是我这一生要学习的榜样。因为喜欢她,我也喜欢上了她的语文课,喜欢上了她布置的写日记,作文也多次得到了她的表扬。我还在她的帮助下订阅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少年文艺》,每次新书送到手里的时候,都觉得像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拉住了自己的手,我们一起在学校梧桐树下的操场上兴奋的转圈。
读书,让我不再觉得孤独,或者说读书让我纵使孑然一身,也不再觉得焦虑困窘,因为书中有伟大的灵魂陪伴我。
初中毕业,我让母亲帮我办了一张镇上书屋的借书卡,每天两毛钱一本书的租金,就可以随意借阅书屋里的书籍,那时记得自己借阅了很多名家写的名著《茶花女》、《简爱》、《挪威的森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王子》……也追过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写的书,那时最喜欢的诗歌是泰戈尔写的,记得自己当时一遍又一遍抄写他的《园丁集》、《飞鸟集》里面的很多句子。
现在回想起这些,还能想到那个暑假里自己抱着书,穿过街道,穿过熟悉的人群,在家和书屋之间,在太阳下过渡那单薄的青春岁月,因为有书可读,觉得那些日子如向阳花开在心间,可能没有人懂,但也无需人懂。
读书,让我能更从容的欣赏人生的风景,爱和悲悯如眼前的安昌河水缓缓流。
读书,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它使一个人变得谦卑,变得知敬畏,也更能包容世间万物。
某天,无意邂逅茨威格写的句子:“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蹋遍整个世界。”读书作用灵魂于无形,我更注重阅读了,决心沉下心来读书,因为我需要理性思维来帮助我梳理生活和人生,也需要新视角带我进入崭新的世界。我深知,在那么多的学科知识面前,我不过是个需要知识哺喂的婴孩。
读书让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我自己仍要充满希望。在职场上能更理性更客观的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在生活中能不困于琐碎的叨扰,即使在一片混沌中也能嗅到花香。
读书,永远在路上。“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的支持着阅读的人。你看,书一打开,就成为一个拥抱的姿势。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毕生苦苦找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