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重要吗?形式真的很重要!
来讨论一下“体验是否可以改变一件事的本质?”。刚才在煲奇葩说第六季的时候,听到罗振宇说他读书是在家里十四存的大屏幕上,鼠标右键点四十下一本书就读完了,然后跟粉丝来分享或推荐这本书。
我就咯噔一下了,这怎么跟我自己和我朋友读书的过程那么不一样呢???平时我朋友C,一个学哲学的博士,都是要在阳光明媚、身体舒适、精神倍儿爽、睡眠充足等等自己心旷神怡的绝佳状态下,才拿起一本纸质的书,刷刷刷啃几页,想一想,再啃一啃。这个过程里,可以是喝这杯热情腾腾香浓的咖啡,可以是配着块精美新鲜的蛋糕。反正不是对着大屏幕跟炒股一样,追着赶着,精神紧绷,完成KPI。
但是我们能说罗老师的读书不是读书吗?能怀疑罗老师的推荐没有帮助到我们吗?从他的市场认可度和粉丝量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怎样的读书才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呢?完全沉浸在书中,与作者达到精神共鸣?还是对书中主要观点掌握个大概,甚至就直接输入罗老师的书评,读原著的功夫都省了呢?
见仁见智吧~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书的种类不同,这事儿就没法说死,比如有些工具书确实掌握知识点就行了,而有些精神分享的书,也确实需要自己去体味。所以单以事情的结果“把书读了”来看,体验的形式或者执行的过程本身好像不能改变什么。
但是举一反三,且再往深了想想,不仅读书,读书、工作、生活、达到目标等等,难道体验的质量本身、过程本身就对结果没有影响吗?这当然不一定。比如快乐地学习和痛苦地学习,最后体现在考试分数上或许就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在想这么无聊的问题呢?因为我觉得生命本身就只是一个过程,其实它是没有结果的,即使我们所看得到,认知得到的结果是死亡,但其实我们不知道死亡之后是否又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而“生”的本质,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我们所谓的结果,不过时一些重要的节点上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它永远不是一定的,它一直在变的。
所以维持一个动态平衡尤为重要,让自己在过程中去让自己的体验升级。这个生命体验的升级可以是通过金钱的购买,可以是通过爱与被爱,可以是通过创造与消耗,一切一切,许许多多不同的形式。这样我们会觉得活得丰富,因为体验式好的,而这个体验其实改变了生命的本质,毕竟在我看来,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我们从零到无限的赋予,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对自己从无到有的创造,再归零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