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林先生走了。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很早以前我就读过他的散文,大概是在初中,甚至更早。
也许是受当时经常借我书看的王老师的影响,那时候的我看了很多台湾作家的书,比如三毛,比如柏杨,比如林先生等。
不知道为什么,当年的我读书,特别不在意书的作者是谁,更不会在意他是男还是女。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想当然地认为:林先生是女的,而龙应台是男的。
直到我读高中的一天,无意间翻看一关于林先生的文章才惊呼:“天哪,原来林清玄是男的。一个男作家怎么可以写出如此细腻,如此美妙的散文来?”
那一刻的我内心充满愧疚,同时也深深庆幸:愧疚的是,我看过那么多林先生的文章,居然不知道他是男儿身;庆幸的是,尽管“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依然没有错过他的很多美文。
02
因为当时和他的散文一样受欢迎的人,就是大陆的毕淑敏。
而我喜欢的杂志《读者文摘》,是的,当时就叫《读者文摘》,几乎每期都同时刊有他们两个人的作品。
因为我的名字,刚好他们两个人各占一字,而毕淑敏,我知道是个女性作家,所以我就不经大脑地认为,林清玄也是个女性。
因为他们的散文都一样灵动,一样打动人心,一样可以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那个纯净的世界。在枯燥乏味,物质极端匮乏的21世纪末,能够读到他们的散文,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人生有味是清欢,一个人可以抛开世俗的纷纷扰扰,而捧读一本自己心仪的散文,这就足够了,这就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我们又何必在乎,写这文章的作者到底是男是女,年龄几何呢?
当我知道了,能够写出细腻如女性的美文的作家,居然是男性以后,我更对林先生刮目相看,从而更是一期不落地读他的作品。
因为作为学生狗的我,不仅贫穷,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搜集他的作品,而我们师大的图书馆就是我们最好,也最大的且免费的“书店”。
因为那里期刊特别多,种类非常齐全,只要你说得出来的各种杂志,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更因为自己经常去,那里的每个老师都认识我,而且还特许我把期刊外借。
为此,我深深感恩,感恩阅览室老师们的另眼相待,更感谢有林先生的陪伴,是他陪我走过那些落寞和相思无处安放的日子,而且这一读就是四年,几乎每个周末,我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03
大学毕业后没多久,我欣喜地发现我们同事居然也订阅《读者》。虽然《读者文摘》已经改为《读者》多年了,但它依然经常刊登林先生的文章,我依然一期不落地借阅。
也许是因为年岁渐长,也许是因为自己会开始选择性地看书,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林先生和毕淑敏是不太一样的。
首先,当然是因为性别的差异。都说男生来自火星,女生来自水星,所以这种性别差异必然会体现在文字上,男性多理性,女性多感性。
第二,是他们的文风不太一样。林先生因为婚姻家庭的原因,曾经入山修行三年,所以他的文章多了禅性和灵性;而毕淑敏因为当过兵,当过医生,所以她的烟火气息较浓厚。
第三,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毕竟,每位大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总是有他们的独到之处,这绝对不是肤浅的我所能描述出来的。
2007年开始,等我有条件订阅杂志报刊以后,我已经不再选择《读者》了,因为我觉得现在的《读者》已经今非昔比了,但我依然喜欢林先生。
只要在我订阅的杂志上有看到林先生的文章,我总是一遍遍地翻看,直到熟记。
因为林先生的散文,让人看得心平气和,看完后让人觉得通透无比,回味无穷……
只可惜,世人还在传看林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而世上却再无林先生!
先生已千古,但先生留下的金句依然在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