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43035/d440b7a78e475056.jpg)
前言
研一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说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必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硕士生选修。一听说是选修,纯硕士生纷纷在选课表上取消掉这门课,毕竟理科生对这种政治类的科目都不怎么感兴趣。我是纯硕士生,或许是由于懒得点取消,或许是由于好奇博士科目,最后我保留了这门科目。
这门科目很特别,只有七次课。前三次课老师讲怎么做社会调研,第四次课交代寒假作业和确定社会调研题目,第五次和第六次进行调研报告汇报,最后一次做总结并评定成绩。所以,将这门课称为社会调研课也许更合适一些。
在第四次课上,老师用投影仪上展现了数百个课题,让我们五十几个人随便选。从最左边的同学开始报课题,而我坐在最右边那一列。听了前面几十个同学的课题,我隐隐觉得不妥,因为他们选的课题太扎推了。80%的人都选了《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危害》、《网络带给我们的影响》、《读书无用论》等热门话题。我快速扫射屏幕上课题,选了之前没人选过的一个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存续现状》。做这个课题,我很有优势,因为我本身就来自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寒假,在一次亲友小聚的的时候,我提到自己的调研项目。姑姑就给我出主意说,可以去博物馆看看。周一,我拉着男朋友,步行半个小时到公交车站,再乘车20分钟,来到一个山脚下。然后,爬了1个小时的山,来到博物馆门口,门上写着“周一休息,周二至周日开放”。第一天我们无功而返,第二天又兴致勃勃得重新出发。这一次,我们顺利地走进了博物馆,还碰到了副馆长。副馆长听明我们的来意之后,遗憾地告诉我们,博物馆主要是收藏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非遗”。不过,她给我们提供了其他线索,就是当地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热心的馆长还给我们预约了那里的工作人员和我们见面的时间,并给了我们一个联系电话。
第三天,天气很冷,出门前,母亲给我围上一条厚厚的红色围巾,反复叮嘱说,今天一定要把事情办完,因为明天下大雪,后天过年人家放假了。我点点头,和男友去找非遗中心。那个地儿真不好找。本来离我家的距离就很远,比博物馆还要远,而且那地既小又隐蔽。我们在缴电视费的营业厅周围转了好几圈,才知道非遗中心在营业厅的上面。我打了工作人员的电话,她笑着带我俩去她办公室。刚开始,她答应得好好的,说要帮助我们了解“非遗”。等我打开手机,准备录音的时候,她就不干了。她担心自己说得不准确,传出去影响不好。她说之前以为我们就是随便聊聊,没想到这么正式,还要录音和照相。虽然我并不觉得这项工作有多正式多严肃,但我也不想弄一些错误的东西到报告上去,毕竟求实是调研的基本要求。和她沟通了一下,她同意帮我们联系比较靠谱的主任,重新约定见面时间。
第四天,我们在母亲心疼的目光中,举着小花伞出门了。到了非遗中心,伞上、头发上、羽绒服上已经落了很多雪花。我和男友相互把雪拍掉后,才去敲主任办公室的门。主任倒是很干脆利落,直接让我们开始访谈。我问了十几个自己提前准备好的问题,主任基本上都给我解答了。临走前,我问主任能否可以给我提供一些“非遗”方面的资料。主任说,有些资料不能公开。我也表示理解,并央求道:“你就给我一些可以公开的吧。”主任也不负我望,把湘西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全都给了我。一波三折,我总算拿到了录音和照片。
开学以后,同学们依次上台作报告,最终报告分数由同学相互投票和老师打分共同决定。也许是因为我的选题新颖,也许是因为我的访谈比较给力,最后同学和老师的反响都还不错,把仅有的几个优秀名额给了我一个。我讲完报告下来的时候,听到有同学跟旁边的人说:“就投她吧!”老师做总结的时候也特别表扬了我的工作,他说我选择的访谈对象有权威性,访谈内容的可信度高。
正文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存续现状的调查报告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各民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许多原有的物品、习俗、职业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各种传统的手艺也有逐渐消失的趋势,甚至一些代表民族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也逐渐消亡……
面对非物质文化正在消失的现状,如何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之道,本调研报告以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为例,对其非物质文化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考察、阅读当地乡土文化的书籍、查阅资料文献等途径,深入了解了该地区非物质文化的存续现状,为寻求解决方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概况
湘西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早在十万年以前,先民们一直繁衍生息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濮、僚、楚、巴、盘瓠等族系的后裔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共同创造着湘西古老的文明。
湘西州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富集的地区,民族文化根深叶茂。据湘西州2005年至2008年开展的普查,湘西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10大门类,共计3200多项。已申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二、三批共有24项,传承人18位;进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二、三批共有60项,传承人44位;进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199项,传承人130位;进入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641项,传承人437位;全州现有“中国民族文化之乡”20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9个。
湘西州处于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以楚文化、巴文化等为重要元素的多元共生的地域文化。汉族非物质文化与土家族、苗族的非物质文化也发生了激烈碰撞,民族融合性非常强烈。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俗等10大门类。
二、湘西地区主要的非物质文化的介绍
1、传统工艺
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主要表现在纺织、建筑、雕刻、编织、绘画、刺绣、剪纸、印染、蜡染等方面。其中尤以土家织锦最为出名。传统土家织锦多作铺盖用,汉语叫“打花铺盖”,土家语称其为“西兰卡普”。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湘西糍粑久负盛名,每逢春节前后,湘西人都要给在外地的亲朋好友捎带几斤糍粑。而且糍粑的功用多多,逢年过节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也要用糍粑。
被列入国家级的非遗工艺有: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锻制,苗族剪纸,凤凰纸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服饰,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苗画,苗族挑花9项。被列入省级的非遗工艺有:竹编技艺、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湘西土陶制作技艺等10项。被列入州级的非遗工艺有:凤凰姜糖制作技艺、乾州板鸭制作技艺等40项。
2、民俗
湘西之所以神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里的宗教信仰。传说中的“赶尸”、“放蛊”,令人惊疑不定,毛骨悚然。龙山土家族的梯玛神歌,吉首苗族的椎牛祭祖,花垣苗族的绺巾舞,主祭司均用土家语、苗语祭唱,演技古朴,既有巫傩文化的神秘莫测,又有民间留存的奇风异俗和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
土家族独特的哭嫁、找“莫米”等习俗已经被搬上舞台。而苗族青年的山歌传情、恋爱密码——草标、迎亲火把和“婚夜不婚”其实早已同居,并已生子的古老习俗,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在湘西,除了过汉族盛行的多种节日外,各民族还有自己的独特节日。如土家族的“调年”、“社巴”、“过社”、“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苗族有“清明歌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跳香”等。
被列入国家级的非遗民俗有:土家年,苗族四月八,苗族古歌3项。被列入省级的非遗民俗有:苗族跳香,苗族赶秋等9项。被列入州级的非遗民俗有:八部大王祭等14项。
3、传统歌曲和舞蹈
湘西有很多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如土家族的打溜子和毛古斯舞,苗族民歌和鼓舞等。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原始祭祀性舞剧,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湘西苗族民歌有“五腔十调”,有高吭激越,优美动听的“高腔”,有悠扬悦耳、婉转流畅的“平腔”,有高吭婉转的一句式“飞腔”,还有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的“叭固腔”。湘西苗族民歌还分“十调”是:接亲拦门调、送亲调、吆嗬调、情歌调、赶歌调、工夫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降仙歌调。
被列入国家级的非遗民间舞蹈有:土家族的毛古斯舞和摆手舞,苗族鼓舞3项。被列入国家级的非遗民间音乐有:土家族的打溜子和咚咚喹,苗族民歌和酉水船工号子4项。
4、民间文学
湘西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土家族梯玛歌,盘瓠传说等等。“梯玛”是土家语音译,“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又是土老司的称呼,即“敬神的人”。梯玛歌是梯玛演唱的土家族长篇史诗,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盘瓠与辛女传说,是流传于湘西苗族地区和黔东北苗族地区以及我国东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神话传说。盘瓠传说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范晔的《后汉书》:“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辰州府志》、《泸溪县志》等均记载盘瓠文化的发祥地为湖南泸溪。
被列入国家级的非遗民间文学有:土家族梯玛歌和哭嫁歌,盘瓠传说3项。被列入省级的非遗民间文学有:苗族歌谣,苗族古老话,土家族山歌等8项。被列入州级的非遗民间文学有:酉水船歌、土家山歌。土家族情歌等11项。
三、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的存续现状
湘西自治州是全国唯一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性试点地区的自治州,非物质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品种多样、覆盖面广、特色鲜明。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当地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里生成和发展,并经过千百年世代艺人的口传心授形成的,具有原生性、独特性、唯一性和传承性等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已渐渐消失,导致它们也正处在走向濒危、走向消亡的窘境。
1、传统工艺
湘西地区的传统工艺大体上还是传承得很不错的。
织锦技艺很好的传承下来。原因有:传承人传承的链条没断;织锦技艺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利益;织锦很实用。
现在还有很多银匠。银饰锻制技艺传承的非常好。因为民众的需求还很强烈。最大的不足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他们所学习的都是传统样式,现在人们审美观念发生改变,特别是灵巧方便的特征还没跟产品结合起来。
湘西糍粑的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春节前后,街上卖糍粑的随处可见。今年春节,母亲就买了30多斤糍粑,给远方的外婆和舅舅们带去20多斤,自家留10斤。糍粑白白圆圆扁扁的,大多数人喜欢烤糍粑吃,觉得比较香。
土家吊脚楼是土家族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一传统建筑在湘西分布在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等县,精通其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不多。
2、民俗
湘西民俗这块保留得很好。
土家年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湘西人过年,是赶年。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这种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现在基本上湘西人过得都是土家年,我家每年也过土家年。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古歌。苗族古歌从古流传至今,源远流长,自苗族先民三苗、灌蔸、南蛮、武陵蛮,到宋时的苗,都一直把它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家喻户晓。“文革”十年浩劫中,它的手抄本和方块苗文记载本被焚烧殆尽,但苗族人民还是悄悄地用民间口传的形式,将其保存了下来。
3、传统歌曲和舞蹈
民族歌舞在湘西这个地方传承保留的相对完整。但现代传播方式的改变还是对其产生了冲击。最主要的冲击是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过分改编歌舞。
湘西苗族民歌传承情况一般。家庭熏陶、长辈传教是学唱苗歌的最初记忆,丰富的民俗歌会是传唱苗歌的摇篮。吴腊保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一直致力于苗族民歌的辅导培训,不辞辛劳到吉首青少年宫,寨阳乡完小、吉首大学等场所辅导培训学员。在多年的苗族民歌领域里,培养了许多苗歌手。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建国后,土家族这种民族打击乐,受到党和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关怀重视,搜集整理出版了打溜子曲目,多次参加省、中央的民族歌舞汇演,获得多次奖励。打溜子传人田隆信:“我们土家打溜子是我们湘西土家独有的一种打击乐器,由于土家族居住分散,收集起来相当困难;另外老艺人年事已高,有些绝技绝活濒临失传,另外,曲目据传以前是200多套,据我们现在收集还不足40%。”
苗鼓舞的传承情况非常好。阳戏的传承情况一般,而且融入了很多现代化元素,现在在乾州古城会经常上演改编后的阳戏,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宣扬了本土文化。
4、民间文学
作为古老的神话传说,盘瓠传说逐渐演变成各种崇拜盘瓠的民俗事象,至今还在泸溪苗族地区口耳相传,祭祀盘瓠与辛女的习俗保留完整。
土家族梯玛歌传承情况不乐观。彭继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承的梯玛歌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古拙、原始。梯玛在过去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现在却加进了娱乐元素,成为地域旅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彭继龙也慢慢地适应了用这种方式来推广这门古老的手艺,这或许也是让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新方式。不过,彭继龙也有自己的忧虑。他告诉记者,32岁的儿子在深圳打工,虽然儿子自小受世袭梯玛的熏陶,也会一点浅显的梯玛,但由于收入不高,他对于世袭梯玛没有太多的热情。所以,他担心梯玛会逐渐失传。
5、少数民族语言
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土家语的不到八万人,土家语的濒危程度比较高,土家语的传承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原因是我们过度推广普通话,汉化程度严重。土家族与汉族的接触很悠久。土家先民很早就居住在湘鄂川黔交界一带,这一带古代属于巴国的地盘。巴国是一个弱小的诸候国,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巴国,巴人即完全处于秦的统治。在秦的强权统治之下,土家族主体很早就被汉化。自秦以来再经历代的汉化,现今只有部分退居武陵山区,聚居在湘西北一带交通最闭塞的山寨中的土家族,才得以保存本民族语言。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民族主体弱化,因此缺乏语言生存的环境,导致今天土家语变成一种非常濒危的语言,这是土家族的历史所决定的。
苗语形势比较乐观,在湘西,超过半数的人会说苗语。但是在全国,能够说苗语的人的比例不大。苗族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在湘西地区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最关键的一点是历史上她们始终保持独立的发展主体和较大范围的聚居地。
现代湘西苗语和土家语,交际中的表达语体已严重受汉语影响,或多或少“夹杂”汉语,已经形成“半苗半汉”或“半土半汉”的奇观。
6、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的濒危度较高。
龙玉年是苗族医技的传承者,收徒授业20余人。其中龙玉昌、龙玉山已是龙氏医技的十五代传承人。其中龙玉山医技精堪,曾任凤凰县中医院院长,被评聘为主任医师。其子龙绍文在他的教导之下,深得真传,成为很有苗族医技实力的传承人。
四、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逐渐失传的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浪一波一波地掀来,现代文化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给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文化传承主体迅速减少,民俗活动也失去了原有的向心力,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其传承和发展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政府财力有限,投入不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因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保存、保护,都需要经费和现代化技术装备。由于经费不足,为数不少的地方没有安排专项的保护经费,技术装备不足,一些濒临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记录、抢救,甚至一些已经记录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
艺人自身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间接或直接的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例如艺人自身所面临着生活经济上的压力、文化上的自卑心理以及观念的制约。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
五、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措施
1、政府给予支持与帮助
领导重视、经费支持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有力保障。所以有关行政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机构建设、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政府可以每年从国库中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以补贴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为民间艺人研习、传承传统技艺奠定经济基础。
2、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加大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传播力度,培育大众的文化自觉,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非物质文化依赖特定人群和特定环境而存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要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我们要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要重视对继承人的培养。
附录(部分访谈记录)
访谈提问1:湘西非物质文化主要的特色是什么?
1、土家族、苗族两个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民族性强。
2、汉族非物质文化与土家族、苗族的非物质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民族融合性非常强烈。
3、实用性强。
访谈提问2:织锦技艺的存续现状怎么样?原因有哪些?
织锦技艺很好的传承下来。原因有:
1、传承人传承的链条没断。
2、织锦技艺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利益。
3、织锦很实用。
访谈提问3:现在还有没有银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存续现状怎么样?原因有哪些?其传承有哪些不足?
现在还有很多银匠。银饰锻制技艺传承的非常好。因为民众的需求还很强烈。最大的不足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他们所学习的都是传统样式,现在人们审美观念发生改变,特别是灵巧方便的特征还没跟产品结合起来。
访谈提问4:民族歌舞的存续现状怎么样?为什么?有哪些不足?
民族歌舞在湘西这个地方传承保留的相对完整。但现代传播方式的改变还是对其产生了冲击。最主要的冲击是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过分改编歌舞。
访谈提问5:土家语和苗语的的存续现状怎么样?为什么?
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土家语的不到八万人,土家语的濒危程度比较高,土家语的传承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原因是我们过度推广普通话,汉化程度严重。
苗语形势比较乐观,在湘西,超过半数的人会说苗语。但是在全国,能够说苗语的人的比例不大。
访谈提问6:现在公民对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度怎么样?从去年大现在,有多少批像我们这样的调研人员来这里考察?什么时候大家开始关注这个的?
现在随着我们不断地宣传和扩大影响,人们基本上已知晓了这个概念。从去年大现在已经有五、六批调研人员了。就湘西来说,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和公民开始关注这个的。
访谈提问7: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逐渐失传的原因是什么?
1、现代化的冲击。
2、实用性受到挑战。因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都是农业社会产生的,现在我们进入后工业化了。
访谈提问8:您认为大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
1、政府主导、政策制定。
2、适当地引导群众。
访谈提问9:除了已申报的项目外,您认为湘西的哪些非物质文化亟需保护和传承?
风水、苗族《三本论》、易经、道教文化等。
ps : 推荐国内首档传统文化展示真人秀《传承者中国意象》,节目内容涉及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