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圣拳传承人宋连洪先生与宋国旗先生、王安林先生及门人的共同努力下,分别在2007、2008、2009年被汶上县、济宁市、山东省、三级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优秀的养生与技击被誉为山东省四大名拳。由于文圣拳中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的说法,而一代宗师宋传平老先生,在1986年,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获雄师金奖,享年104岁。故人们又称文圣拳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文圣拳概述
一、拳学思想
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拳学思想受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整体观的影响,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武德,讲武学。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本能。几百年来,它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简单实用,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二次呼吸和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
文圣拳在技击方面主张集中整体优势,赢得良好的战斗空间;争取主动,积极进攻;以我为主,以静制快、以动制快,以变应变。其头趟母架包含了该拳的拳理和技击精华,只有三十二式,不繁琐。既没有高难动作,也没有纵跳,腾空等比较剧烈的运动,舒缓平和,易学易练,老少、男女、体质强弱都能适应。其训练过程是产生内变的过程,可以改善体质,有病去病,无病强身。并能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改善体形,强健体魄;对于中老年人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由于文圣拳中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说法,而一代宗师宋传平老先生,在1986年,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获雄师金奖,享年104岁。故人们又称文圣拳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二、起源和发展
文圣拳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创始人刘奉天(1621—1693)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练武,著有《八卦八书歌》。在他的徒弟中有八位比较著名,其中郜云龙(离卦之首)精通祖传的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刘与郜师徒二人共同研创了“文圣功”,又称“五步架”或“长寿拳”,享誉河北、河南、直隶、山西、山东一带。
郜云龙之女嫁到山东冠县后,她的儿子杨士海全面继承了离卦的文功和武功的功理、功法。杨士海的主要门人是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杜宏信,其子杜玉珍又将文圣拳推广到江苏、安徽一带,其弟子侯宪//*章(嘉祥县人)充实发展了文圣功套路内容,将原静步功架变为活步功架;杜另一弟子高皇(嘉祥县人、清朝武举人)将六路梅花大刀发展为九路梅花大刀。杜玉珍之孙杜金房又将该拳全部传授给得意弟子——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的宋传平。
宋传平(1892-1996)作为古传文圣功的重要传人,全面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该拳的文功和武功。28岁时,他在自家农田的小屋里一住就是八年,每天坚持修文练武,除家人按时送饭外,不许有任何打扰。他主张练拳不能以每天练习拳架多少趟为标准,要以练习各种单式动作的品劲和发劲为主。通过无数次的练习,将拳法的一切原理贯穿到每一个单式动作中,并以得劲为目的,使自身含有所习各种劲力。这样运用时才能自然得劲,随意而发。
他反对封建迷信的修炼思想,把一生所学从民间原有的玄学中剥离出来,在晚年逐一定架、定式取名。由于该拳的拳学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故与儿子宋如一共同将该拳定名为“文圣拳”,取武中文功之意,为该拳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被后人尊为文圣拳第一代宗师。
1983年,有关文圣拳的录像资料被国家体委和山东体委入库保存,列为全国71种优秀传统名拳暨山东省四大名拳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后有美国、委内瑞拉、英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南非、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友人到宋庄拜访、学习。
1986年,宋传平以94岁高龄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雄师金奖,《中华武术》等杂志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1990年,老人的文功结印照片刊登在美国的武术杂志上。九十年代初,百岁老人宋传平还眼明耳聪,满头白发有三分之二重新变为黑发,还长出了新牙,身强体壮的活到了104岁。
宋如一(1916—1991),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人,早年随父宋传平习武。他的文功和武功俱臻上乘,全面继承了本门功夫的理法精要,为其以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被尊为文圣拳第二代宗师。
宋如一自幼酷爱武术,少年时,随叔父习练外家拳,后经过旧门规认可,随父亲系统地研习内家功夫。因他悟性极好,聪明过人,加之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因而较好地悟出拳里所蕴含着的自然之理,并通过实练演化成自身的功夫。
抗战爆发后,宋如一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艰难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对其拳学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洗礼,使他从旧思想中脱颖而出,开始了新的拳学探索之路。解放后,他被安排到地方工作,这时的他已不是一个思想保守、注重招式、方法的旧拳师,而是一位思想进步,有极高文化修养和拳学见解的继承人。
宋如一习拳喜欢依法寻理,非常重视拳架内在的质量。特别强调,练拳要千学万练,但不能蛮练,要用心去练。事物皆有道理,只有明理,才可变化。练拳更要升华自己的人格修养,一个人只有正派、无私,才能有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的精神。练拳的过程是引导自己辨是非,明生死,成才气的过程,所以,真正的拳师应该首先做好人,然后再去做功夫。没有健康自然的心理作基础,便不能引发体能的最佳释放。
文圣拳王安麟(1964—)山东省济宁市人,自幼随宋如一习练文圣拳,他聪慧、好学、肯于吃苦,深得师父喜爱,也经常受到师祖宋传平的指点。通过师祖、师父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全面继承发展了文圣拳的理法精要,为文圣拳第三代宗师。
1983年,王安麟作为山东济宁文圣拳挖掘整理小组成员参与挖掘整理工作。
1996年8月,率文圣拳同仁代表山东传统武术团,在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二届济南国际武术节”中,荣获个人金牌和集体一等奖。1998年8月在“第三届济南国际武术节”中,获个人冠军。1999年8月在“第四届济南国际武术节”中,受省武术推广中心委托向海外友人传授文圣拳法,并获大师级冠军。
1998年5月,随山东省武术代表团到意大利参加“第七届国际功夫大会”,荣获得个人两项冠军,并被国际功夫联合会授予“国际功夫大师”称号,在海外引起轰动。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的众多武术杂志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1999年,应邀于中央民族大学讲解传授文圣拳,使文圣拳第一次走进了高等学府,其重武德,讲武学,顺应自然规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拳术思想赢得普遍好评。
2000年,在济宁收阿根廷“中国传统武术同盟会”主席克劳迪奥为文圣拳弟子,正式拉开了向世界推广文圣拳的帷幕,为实现宋如一先生弘扬文圣拳的遗愿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2003年7月,中央电视台《体育人间》栏目组赴济宁拍摄有关文圣拳和王安麟的纪录片,王安麟以精湛的武功修为充分展现了文圣拳令人惊奇的实战技击术。
7月至8月,王安麟赴上海拜访武术界泰斗蔡龙云先生,深得蔡老赏识,并亲自为文圣拳题词,祝文圣拳发扬光大。
9月,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一行赴济宁拍摄20集的文圣拳教学片,王安麟将文圣拳的传统套路和内功心法做了详细的示范讲解。
他认为涉深水者得蛟龙,立大志者有大作为,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以精诚专攻之恒毅,才可见水滴穿石之神奇。
他坚持开放练拳,时常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拜访武术界的朋友。他先后到河北、河南、北京、湖南、福建等地,与太极拳、大成拳(意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螳螂拳、传统长拳等武术流派的名家们深入交流,广采博取,不断汲取传统武术的优秀结晶和国际功夫精华,用以改进和发展文圣拳,并首次撰写了文圣拳的全套拳谱和理论资料,著成《文圣拳》一书,为弘扬文圣拳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圣拳三、拳法概述
文圣拳有文功和武功之分。文功是静练,也就是静功;武功是动功,即拳架,有三十二式头趟母架、三十六式活步头趟架,十二路基本单趟功法,二趟串,一百零八式二趟架。器械套路主要有文圣战剑、文圣战刀、六合大枪、跃步奇枪、九路梅花大刀等。
文圣拳有五种基本捶法、五种基本掌法、五种基本肘法、五种基本步型、八种基本腿法、预临步法、按寸步法、桩功。其技击方法主要通过多种训练形式予以掌握,如站桩、品劲、发劲、步法、擖摸手、扎枪、对练等。其目的在于锻炼整体的连贯性、灵活性、感知力和应变能力,达到即能健身强体,又能驱敌自卫的功效。
其基本动作要领为:含胸拨背头领悬,沉肩坠肘劲缠绵;合胯圆裆尾闾正,屈膝入地意在先;意动形随丹田沉,柔化强击任其然;六合攻守含中定,阴阳虚实巧变换;气下中原肋补丹,二次呼吸劲浑园。
其技击要领为:得机得势,入位夺位;侧身击打,化打一体;瞬间近击,争夺空间;整体发动,守中用中;粘连黏随,挤跟靠打;神定势严,稳准狠衡。
其拳法功理为:松静自然,以意行气;三节六合,通贯全身;整体间架,几何支撑;对拉拔长,内劲均衡;螺旋缠丝,穿透打击;意贯穴窍,能量聚集;阴阳平衡,圈中有球;入位归真,天人合一。
四、总论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健身运动和自卫斗争实践的升华、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冷兵器时代的技击技术和军事艺术,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文化、医学理论、人体科学、武学国术、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学科文化的凝结和浓缩。直到今天,对于人们的文化修养、健体强身和防身自卫仍然具有神奇的功效和巨大的魅力,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家珍瑰宝。而文圣拳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感知升华。它朴实大方,精炼简洁,貌似平淡,其实内涵高深。其重武德,讲武学,顺应自然规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拳学思想必将永放光芒。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孔孟之乡网。本文由王安麟、王峰提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