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应氏宗亲文化交流之际,我有幸认识了著名书法家应礼岩先生。
白发苍苍,圆额长脸,虽有耳聋,但说话洪亮、苍劲有力,当74岁高龄的应礼岩老先生突访我时,顿感脸懵,初以为《三国演义》的司马懿先生再现人间呢?
与应礼岩先生交流,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他的人生轨迹,让我学到了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的道理。他那精湛的书法艺术,就如他所说所做的事一样精益求精,认真执著。
高瞻远瞩,展翅高飞,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与奉献。当我给他取名为“贫民”书法家时,他笑而不语,算作默许。
一.家贫身不贫
应礼岩出身为永康市偏僻的农村,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
由于家境贪苦,应礼岩读小学的最后一阶段(五年级),他将面临着休学务农的困境。开学初,当热心的老师到他家访时,他盯着老师的脸:“我一定会坚持读完小学的。”
“一期学费三元钱,我拆分成六次交,每次五毛钱五毛钱的交完。”应礼岩以实际行动答应了自已的诺言,“每天放学,我就和同伴们上山采野菊花,晒干后五分钱一斤地卖给县城的药材公司。为了节省六分钱的公交车,我不得不徒步六公里远的乡村泥泞路去卖野菊花。”
“那时,家境贫困仍阻挡不了我读书的动力。”少年的应礼岩依靠自力更生的身体,硬把小学念完。
[每日一文86之乐人4]访应氏名家:“贫民”书法家应礼岩二.青年知青路坎坷
十六岁,应礼岩正遇上知青劳改。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一起参加了杭州农村的知青劳动。种田、插秧、耕地…面对,伴随应礼岩的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劳动。长还近十年的知青劳动,锻炼了应礼岩吃苦耐劳的革命本钱。
“苦难是人生的最高学府,”应礼岩将苏格拉提的这句名言移植心海,并勉励自已积极向上,做位学有所长的人。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冬天,他开始运酿起自已未来的兴趣爱好:写作,没经济条件支撑。画画,似乎也不行。那就选择书法吧,书法易练,可以拿树枝写,以地为纸的练。
以砖头为村料,拿铁钉当笔用,应礼岩逐渐走出了一条喜欢书法的艺术之路。知青几年生涯,应礼岩不仅学会了木工,还钟爱自己的书法艺术。
知青时期的路是坎坷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力,也是我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每日一文86之乐人4]访应氏名家:“贫民”书法家应礼岩三.学书法大器晚成
三十五岁那年,已搬居杭州的应礼岩,以木匠为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应礼岩闻讯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筹办一所书法业余培训学校的消息时,高兴的一夜没睡。当他参加培训时,才发现这些授课的老师都来自各高校美院的名师,其中有蒋培根、朱关田等国家级大师。
连续七年的晚上补习,应礼岩总是第一位早到上课,最后一位下课关灯。“书法功底深厚,格局大气凌然,用笔干净利落…”在一次的培训课后,几位老师特意留下他,并作出高度的评价,这极大的鼓励了应礼岩的书法兴趣。
“做木工是耍小聪明,练书法是大智慧。”身为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等头衔、对书法艺术深有独特见解的应礼岩。
[每日一文86之乐人4]访应氏名家:“贫民”书法家应礼岩四.名誉一身仍贫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时苦寒来。1998年,从不参加这些所谓书法大赛的应礼岩,接到了一个自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电话,并邀请他参加全国文化艺术大赛。应礼岩怀着尝试的心态来到北京赛事举办地,经过现场竞赛,应礼岩一举成名,摘得了金奖。这次竞赛,应礼岩收获了组委会颁发的毛主席纪念品,更增添了未来书法创作的信心与动力。
“各种出版社约稿,各种书法竞赛邀请函,还有许多书法交流学习,一桩接一桩,差不多把我搞得晕头转向,”应礼岩说出了获奖的感受,“曾经也我书法创作的心态带来了心浮气躁,幸亏我坚持原则没有‘上当’’’。应礼岩不是轻视这些书法竞赛与交流,他觉得时间越来越珍贵,趁自已不惑之年多搞些书法作品。
为此,应礼岩的晚年生活不得不过得简俭,因为他每月仅有的四千元退休金,大部分钱都要投入书法创作的材料费用。
成名后的应礼岩,又开始退出各项书法赛事,只身藏在书法中一一不求荣华富贵,只得心中一墨。
[每日一文86之乐人4]访应氏名家:“贫民”书法家应礼岩五.不惑之年仍勤奋
74岁高龄的应礼岩,古稀之年仍勤奋在书法创练之中,究竟是为那般?
“不做物质上的贫民,只做精神上的贫民。"应礼岩诠释了自己身贫心不贫的意思。我每天早上除了二个小时练太极晨练,其余时间都宅在简陋的家里练书法,”一生对书法情有独钟的应礼岩娓娓道来,“每天花五个小时,临仿古代书法家,再花一二个小时的创作书法,一天的生活安排得丰盈充实。”
“我不务时,时不务我”既然选择了书法艺术,就要学习美国作家马克:吐温那样一一千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应礼岩的书法作品已荣获了国际艺术金奖等至高荣誉,但他却把名利看得轻淡如烟。低调务实的他从不计较得与失,宁愿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捐赠给书法馆收藏,也不轻易出售作品;宁愿花自己退休金去购置练书法的笔与纸等材料,也不廉价出卖自己的作品;他家的书法作品叠满了整座房间,也不舍得随意丢弃,宁愿慷慨地赠予亲友。
谈及理想,应礼岩说:“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已从古文书法字体临仿,逐渐进入了《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精粹。”
业精于勤荒于嬉!与应礼岩先生交流,让不懂书法的我也逐渐喜欢上他的书法,因为他的书法不仅是讲艺术,更多的是讲文化与道理。
司马懿因大智若愚而得天下,我想,应礼岩先生的墨宝会因他的低调而留香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