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那天中午,我带孩子们观看了《巅峰体验》这部教育电影,但说实话,这部极具教育内涵的纪录片,却有很多学生吐槽说看不懂。
这部电影在叙事性方面在我看来并不完整,不少人是抱着看客的心态去看的,对于一群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从上海骑行到拉萨用了63天,没有人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不光是他们的出发点,更是我们决定教书育人的初心。“我希望能当一名好老师,教好每一位学生”,但实际上我并不能算是好老师。
因为我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对于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会有暴跳如雷、气急败坏的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些不理智的情绪,消耗在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形象。
我们是否可以对这些品行不端的学生实施惩戒呢?这当然可以,但要有“度”,也要有“量”。
这个“度”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违反人伦道德观念;而这个“量”就是不能过度依赖惩戒。学生是需要管教的,但要我们用对方法。
那些看我们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其实是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多时候,我们亲手制造了学生思维的天花板。
“你不能做什么”,这限制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权,正处在对结果没那么在意的年龄,反而会让他们尝试各种未知的可能。
或者来一句“你可以做什么”,这种依靠指令行动的童年,把他们的幸福圈养在我们的视角“围墙”内,当回归社会便会无所适从,缺乏主动攀登的进取精神。
这与成年人的视角完全不同,我们的世界有很多潜在的危险,尽管有些是杞人忧天。这种时刻保持警惕的思维,使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很多变故。但太在乎结果的输赢,反而会忽略过程的愉悦感。
那些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不是还没有长大,而是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
就像《巅峰体验》中的那些人,为什么要短暂离开美满家庭、放弃高薪工作,与一群陌生人组建一支骑行团队,去追逐10000华里的梦想。
只有教好孩子,才能成就自己;只有达成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才能给我们的家人和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更要做自己的英雄。在教育这场漫长的征程里,我们是否会终其一生去践行从教考试上那些动人心魄的诺言。
尽管有时被伤的遍体鳞伤,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是否正确的时候,我们不妨回过头去看看走过的路是苦、还是甜。
如果暴力可以解决问题,那我们为什么要向往和平?学生外在表现的种种问题,就像一把生锈的锁,只要找到通往内心深处的钥匙,就能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我们感到困惑时,不妨借着假期散散心;当我们感到劳累时,请停下脚步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匆匆而行,错过了青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我们心向暖阳,那些不堪记忆便会躲藏在彼此身后。
独木难支,千帆竞勇。安逸的生活,犹如一个人在大海流浪。只有融入一个进取的团队,才能让我们无暇顾及身心的疲惫。
努力向前,或许不是为了物质需求,那些有些不舍的离别,才是我们日夜坚守的执念。彼此的心未曾改变,只不过是跌倒了以后,沾染了世俗的点滴尘埃。当繁华落尽,残留在枝头的芬芳,才是真的令人沉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