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苹果树如果没有主人,那么你摘我也摘,这时候你摘了我就没有了,我得提前一天摘;你摘的是红苹果,我提前一天摘小一点的红苹果;他再提前一天摘,再小一点的绿苹果;再早下去,那就变成没有苹果。红苹果变小红苹果,再变小绿苹果,再变没苹果,这叫公地的悲剧。
鱼塘也是一样,鱼塘里的鱼不打到手里不算是真正你的,你也打他也打,这时候鱼塘里面剩下的鱼,就会从大鱼变小鱼,最后变没鱼。
这是全员所有制人人都能够使用资源、人人都能够占有资源,所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缺点。好多经济学的教科书,就是这么教“公地的悲剧”这个概念的。这些教科书说得对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好多资源仍然是人人都能够用的,但这些资源还是一直能够存在下去,并没有因为出现所谓的价值耗散而消失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并没有出现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公地的悲剧”,原因是什么呢?
比如说空气,每个人生存都需要,也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并没有消散掉,原因是,多,不可统计,可再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如说海边的渔民,以捕鱼为生,以海为生,海里的资源,海洋,人人都能使用,但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养鱼捕鱼,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
所以,并没有出现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公地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