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染心田
01
正如黄磊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作为商鞅方升守护者vcr里所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意不直叙,情不表露,就拿烹饪而言,西方料理讲究精准到克,喜欢使用各式各样的量器,而中国烹饪则讲究适量、少于,同一道菜却有千差万别的味道……”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曾看过的某个电视剧里的片段,女主为了给男主洗手作羹汤,特意买好菜、备好食谱,准备大展手脚,可看到食谱上“适量”、“少许”的字眼立马就傻了眼。
“适量是多少?少许又是多少?”女主带着疑问请教了管家和司机,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适量和少许啊,就是菜多你就多放点佐料,菜少你就少放写佐料。”
那何为菜多,何为菜少呢?看似没毛病的回答,实则是蕴藏着大智慧的经验之谈,只是这番回答却不适用于第一次下厨娇生惯养的女主,果不其然,最终的成品惨不忍睹,难以下咽。
其实不只是烹调,言行举止中最难也不过“适度”二字。我们想要做一桌美味的饭菜,做一个有分寸感,人们都乐意相处之人着实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而这个度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慢慢摸索和调整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来、后天无法补救的东西。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也是一样的道理。
02
蔡康永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写到:说话可以练习、可以“擦保养品”、可以“修剪发型”,也许练习的过程有点勉强,有点辛苦。而且效果会一直持续,既不像整形那样,要定期花钱受苦,也不像节食减肥那样,动不动就担心会胖回来。
看起来好像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可不是嘛!要知道我们谁都想和说话得当,讲究分寸的人相处呀!
就像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些不好惹、惹不起的亲戚们,就是说话没有分寸、不懂得适可而止的典型代表。
也许只是一句平常的客套话,却凭白让人心生阴影,还没开口就在心里筑起防备的围墙,久而久之,或逃避,或抵触,平心静气的却少之又少。
还像那些自诩直率,实则情商低的人,每每总能用一两句话把原本热络的气氛降至冰点,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人的忍耐底线。
更像那些表达欲旺盛,喜欢用打断别人说话的方式来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的人,没完没了的只顾着把自己的生活摊给别人看,全然不顾听者的感受。
你看,生活中总有这样或那样在说话上不加修饰,想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他们极少检点自己的说话方式是否有不妥之处,很少去顾及身边人的脸色与感受,只凭着与生俱来的本能,加上成长过程中的习惯,就这么一路说过来了。
而这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话却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际交往也好,职场晋升也好,就连整个人由内而发的气质涵养都和它息息相关。
蔡康永有句话说得好,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
而这件最划算的事中最难的,也是最需要下足功夫的就是去拿捏好那个刚刚好的度,“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就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也是我们值得学习与琢磨的说话之道。
03
除了说话,在举止方面“适度”二字也很重要。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无论对谁,都自来熟的厉害,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求提了再说,答应就是赚到,不答应也不吃亏。
我曾不幸交过这样一个朋友,因为同城关系,一度走的很近,也很乐意把我的朋友圈对她开放,但结果是,她并不把自己当外人,想当然的以半玩笑半认真的口吻对我的朋友提出一些要求。
刚开始,朋友看在我的面子上,也予以她回应,但渐渐的发展到后面,却发现她着实拎不清,这不,还记得去年春节她变着花样的找我朋友讨红包,美名曰:“你可不能偏心呐,你都给她发了,为什么不给我发?”
excuse me?这恐怕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而有所误解了吧?
无独有偶,我学成ae之际,她也来蹭了一蹭,说是希望等她结婚,我能帮她拍照,拍的不好也不打紧,正好我会ps,顺便再帮她修一修,最好再做一个视频在婚礼上播放,一定很有意义。
可以说是十分贴心又处处为我着想的打算了,摄影师+修图师+后期一条龙服务,多么宝贵又值得珍惜的实战经验。
然而,明眼人都不会上这条贼船,我也第一次对她说了“不”,自此以后,我发现说“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了,只要是触碰到底线的事,没有什么好在犹豫的。
一个恰当好处的行为举止,即使你不主动开口提要求,对方也会心甘情愿的为你去做,反之,即使你把要求说的再简单,再浅显,消耗的也不过是彼此间的情意罢了。
04
凡事讲究一个“适度”,是给自己也是给对方一个缓和的空间与时间,留有随机应对和后退的余地,而不是针尖对麦芒,上来就一定要有个结果。
说话前也好,行事前也好,“三思”很重要,事先在脑子里过一过即将要说的这句话、这件事,设想一下别人可能会有什么反应,针对性的做一些应对之策。
尽管这样很累,但有的话和有的事一样,一旦做了,就没有再反悔和补救的余地。
适度二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在于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点在哪,有没有针对性改进的恒心与执行力。
亦染心田,90后自由撰稿人。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打磨,蜕变。自我剖析/心灵鸡汤/个人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