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又见识了一桩亲子互动,八岁的小男孩儿午睡起床时与妈妈发生冲突。孩子可能没有睡够,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打了孩子两巴掌。孩子就开始了各种闹腾,哭。先是踢着病床,然后又坐到地下,哼哼唧唧的。再然后躺到陪护椅上,躺在那里,两只脚上下翻腾踢打着陪护椅,啪啪作响,一会儿还喊着让他妈妈过去。他妈妈略略怠慢,他就不停踢打床和椅子。前前后后长达半个多小时之久。
后来孩子的爸爸来了,先是各种哄,你想玩手机吗?给你手机玩会儿吧。要不咱们去哪儿去吃海鲜去吧,要不咱们去哪儿买好吃的去吧,不管用。然后是威胁,抓紧时间给我起来,再不起来就打你屁股了哈。多么大的孩子了,一点都不懂事,一点都不听话,气死人了。最后还是爸爸妈妈生拉硬拽把孩子给拖走了,还是像个树袋熊一样挂在妈妈身上。
最近见到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不少,可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邪乎”的孩子。八岁,完全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可是却一直用行动表达诉求,还不如那个四岁半的孩子,虽然哭闹,可是一直在表达自己的需要——爸爸,给我买玩具,就买一个。妈妈,你还没亲亲我。
花有花道,车有车道孩子生下来,不会说话,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饿了哭,困了哭,拉了哭,尿了哭,无聊了哭......细心的妈妈能够通过哭声分辨孩子不同的需要,及时满足孩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能够越来越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可是有的妈妈不能很好的分清孩子的需要,只要哭,就知道喂。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要么继续哭,要么哭一阵之后就不哭了。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继续哭,继续表达,有可能被满足,所以有些孩子长大后,即使会说话了,可是还是会通过不停的哭,闹等非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这就像我们会在公共场合见到某些孩子为了要某样东西哭闹不止,甚至满地打滚。他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只不过是不会用语言表达而已。这种孩子有的时候不讨人喜欢,我们大人总觉得她哭哭咧咧的,哭什么哭呀?有什么好哭的呀?可是至少这种孩子还是有需要的,还是愿意表达的,只不过是通过情绪在表达自己的需要而已。
另外一种孩子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可能还是会继续哭,继续表达,当还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慢慢的可能就放弃了表达。我们想一想,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有没有自己的需要?也许一个人可能没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他一定有生理的需要以及安全的需要。当一个人连最底层的需要也不想表达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状态?
云有云道为什么有的人会自杀?就是连活下去的欲望都没有了,连最基本的生存的欲望都放弃了,可是生存的欲望真的没有吗?真的不需要吗?有没有可能是在不断地要的过程中,不断的不满足的过程中最后彻底的失望了,最后动机受损,才会这样?
抑郁是因为知道追不上,所以动机受损,放弃。最终的来源就是安全感不足,而安全感不足和零到三岁的时候,跟父母尤其是跟妈妈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
除了安全感,一个八岁多的孩子,应该是建立规则的年龄。首先,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能不能引导孩子说出他的需要?能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是满足他合理的需要,还是无规则无底线的任由他提条件。
我感受到这个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是没有规则的。而且也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能引导他询问他哭的原因,也不能及时的帮助他处理情绪,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漫无目的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哭又什么啦?非得让他玩玩手机吗?非得带他去吃好吃的吗?
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如何有规则有底线的爱孩子?思考过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