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性反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做了一个实验。他告诉被试,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非常困难,没法不去想白熊。
或许这不是最糟糕的意志力失效案例。越是不让我们去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
当人们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的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韦格纳将其称之为“讽刺性反弹”。
“讽刺性反弹”解释了很多失败事件:失眠者越想入眠,就发现自己越清醒;减肥的人拒绝碳水化合物,却梦到面包和坚果曲奇;忧心忡忡的人试图摆脱焦虑,却一次又一次陷入对灾难的幻想。
为什么越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韦格纳认为,这和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大脑吧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系统去执行。
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这个过程称作“操作”。“操作”依靠大脑的自控系统来完成。和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自我控制一样,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能量。
大脑的另一部分则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去想、去感觉、去做的事。这个过程称作“监控”。“监控”不同于“操作”,它自动运行,无须消耗大量精力。“监控”与大脑的自动危险检测系统的联系更紧密。自动运行。
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这会带来麻烦。当“监控”寻找被禁的内容时,它会让人不断想起要寻找的目标。比如,你去杂货店想着“不买曲奇”。“监控”会记住“不买曲奇”这个目标,同时你的脑海中会充满“曲奇、曲奇、曲奇”的警告。如果没有“操作”去全力平衡“监控”,为了阻止你“堕落”,“监控”直接把你引向了堕落。
试图不去想某件事,它就会一直萦绕在你脑海中,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当人们试图摆脱一种想法,它却不断回到脑海中,人们很可能认为它一定是真的。当一个想法频繁出现、难以摆脱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它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消息。这种认知的偏见似乎已经在人类的大脑力根深蒂固了。人们会根据想起事情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可能性或真实性。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韦格纳提出一种方法——放弃自控。当人们不再试图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他们也就不会再来烦你了。大脑激活研究证实,一旦允许研究对象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了,因此进入意识的可能性也变小了。
我不想有这种感觉
努力不去想消极的想法,这会让人变得抑郁吗?
研究表明,越是压抑消极情绪,人越可能变得抑郁。抑郁的人越是想摆脱痛苦的想法,就越会变得沮丧。韦格纳要求被试要么去想以前发生过的最糟糕的事,要么不去想那些事。当被试感到压力或觉得烦乱时,不让他们去想这些伤心事,比让他们去想这些事,更容易让人情绪消沉。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学家戈尔丁,用关于大脑的知识去帮助受社交焦虑折磨的人们。
社交焦虑是人们在社交时产生的一种严重的害羞表现。他们仅仅想到要和陌生人说话就可能让他们感到恐慌。想象一下自己赤身裸体、所有人都在对你指指点点、人们都在大声嘲笑你,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噩梦般的感觉。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种噩梦中,常常害怕让自己难堪或被别人指指点点,但他们对自己的批评往往是最厉害的。
戈尔丁教他们观察并接受自己的所有想法和感受,即使是那些令人恐慌的想法和感受。这么做的目标不是摆脱焦虑和自我怀疑,而是培养患者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应对这些想法和感受。如果患者知道无须保护内心感受,就能在外部世界找到更多的自由。
患者感到担忧时,戈尔丁就引导他们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身体里的焦虑,然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若焦虑仍存在,就鼓励他们想象这些想法与焦虑随呼吸消散了。
意志力实验: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
尝试一下戈尔丁教给患者的方法:
1、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试着转移注意力。
2、把注意力放到身体感受上:是否感觉紧张,心率或呼吸是否有变化,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感觉。
3、一旦观察到想法和感受,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觉自己是怎么吸气、呼气的。
有时,这些想法和感受会随呼吸自然消散;有时,它们会打断你对呼吸的专注,将它们想象成飘过脑海和身体的浮云,在不断的消散与飘过,而呼吸像一阵风,毫不费力的将浮云吹散吹走。
注意:这种方法和相信或思考某个想法是不同的。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
接受:这些想法总是来来去去,你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想法,但你不必接受它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