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
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奖励比惩罚更有效——得到奖励的动物比受到惩罚的动物学习更快,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此后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人类。批评带来的并不是改变,而是怨恨。
另一位心理学家汉斯·塞利也曾说过:“我们对他人的肯定有多渴望,对责备就有多恐惧。”
责备所引发的怨恨不仅于事无益,更会打击家人、朋友和员工的积极性。
乔治·约翰斯顿是俄克拉荷马州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管理者。他的职责之一是确保员工在工地上戴好安全帽。每次看到不戴安全帽的员工,乔治都会搬出相关规定,勒令对方服从。员工虽然不情愿地妥协了,但等他一走,就会立即把帽子摘掉。
于是约翰斯顿决定换一种方式。当他再发现到违反规定的员工时,就设身处地地询问他们帽子尺寸是否不合适,或者戴起来不舒服。之后他和颜悦色地提醒员工安全帽是用来保护他们的,建议他们戴上帽子以保障自己的安全。这样一来,员工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违规的现象也显著减少。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次次地向我们证明批评是徒劳无益的。
指责如同回旋镖,总会伤及自身。被批评的人或是为自己辩护,以同样的指责回击;或是像那位塔夫脱绅士一样,无辜地辩解“我不认为自己哪儿做错了”。
若想激怒对方,你只需以激烈的批评作为武器;即使那批评合情合理,对方都可能会记恨终生。
和人打交道时,请牢记这一点——人并非理性生物。他们由情感驱使,被偏见支配,傲慢与虚荣是他们的动力之源。
批评、指责和抱怨是蠢材与生俱来的“才能”;理解和宽容却是对人品和自律的极大考验。
就让我们以理解代替指责,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对方缘何如此——这比简单的批评要有益得多,也有趣得多。同情、宽容和善意将会由此萌生。“了解一切,就能宽恕一切。”
诚如约翰逊博士所言:“未到末日之时,主耶和华不欲审判世人。”
那么你我又有什么资格武断地评判他人呢?
我学到了什么?
1.不抱怨老公
2.不批评儿子
3.不指责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