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沛超老师讲到,哀是一种“对丧失无能为力”的正常反应,是一种能量很低的状态。
而这种丧失,是外在和内心的双重丧失。我们既失去了对我们有好处的人事物,同时也失去了那个满怀憧憬与希望的自己。
当丧失发生时,若我们能给自己一定的时间、空间去消化、接受这样的事实,哀伤便能很好地转化。比如我国古代,至亲去世有“居丧期”,丧亲的人在那段时间有亲人照顾,甚至给他做饭洗衣,允许他充分地缅怀和哀悼,这就是一种消解转化的方法。
而倘若哀伤的过程中断,或被人为地回避、压制,比如大家都刻意表现出一副不那么难过的样子,那么哀伤可能就无法生发出来,被深埋在了心里。以后遇到类似的丧失情境,新伤连着旧伤,可能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抑郁的缘起。
作者还强调了要学会区分正常的哀伤和异常的哀伤。
哀伤固然有个过程,但是正常的哀伤好比是一个能量节省模式,这个模式下我们不会有大的动作,它让我们停下来,让我们有所休整,有所反思。
而若这个过程持续过长,它没有帮助当事人去恢复精力,反而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感觉能量越来越低,那就是异常的哀伤,极有可能被诊断为抑郁或恶劣心境,这时就需要求助于专业人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