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成长励志想法
你才20几岁,为何要过早忧虑自己的老年

你才20几岁,为何要过早忧虑自己的老年

作者: 公子琼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14:12 被阅读119次

    1

    前几天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向我咨询择业的问题,这个95后告诉我她想考公务员,原因是养老无忧。还坚定的告诉我她学的设计专业过了三、四十岁在外边就不会有公司要了。

    听完她的话我多少有点儿无言以对,只安静的告诉她有目标就好好准备。

    不知怎么,挂了电话嗓子里感觉被一个东西卡住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法,这不关乎是非对错。

    让我无解的是:是什么教给了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择业的理由是养老?

    2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很多选择,尤其是考学、择业、结婚这样的大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选择恐惧症”,我们会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迷茫,会不知所措,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我们也会向身边的人询问,向过来人讨经验,力求自己的选择达到“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是古典经济学中对人们做选择时提出的一个原理,但《选择悖论》一书中明确指出,在实际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往往都达不到这样的目标,生活是复杂的,人类的理智却是脆弱而有限的。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描述了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你月收入3万5,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万8;

    情况二:你月收入3万3,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万。

    当研究者问,“你觉得你在哪种情况下会更幸福?”有62%的人选择了第二种,只有38%选择第一种。但如果研究者的提问方式是,“你会选择哪一种?”只有16%的人选择了第二种,仍然有84%的人选择了第一种。这说明,很多时候“我要选择什么?”和“我在什么情况下更幸福?”,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

    人们经常习惯于把别人认为好的东西误以为自己也想要,得到以后却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想要。这种内心想要的和真实拥有的不一致是人类很多痛苦的来源。

    上文提到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她目前所确定的选择,是不是她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那个养老的信念能支撑她走过漫长的职业道路和人生历程,那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人生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必须”怎么做,更不能统一划线规定每个人的人生标准。

    但是人生路漫漫,我还是希望做选择、尤其是做职业选择的人能够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多问问自己什么是真正想要的生活,不要用自己还有力气去拼搏的岁月去换取外界所承诺的所谓“稳定”的老年时代。

    3

    职业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从中获得快乐和价值感,能经济独立,那么这个人就是活过的,这个人生也是有厚重感的。

    我看到过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想出去闯,家长苦口婆心让回老家过安定生活的例子,但这种年轻人自己择业时考虑养老问题的还真没听说太多。我是该说她“眼光长远”好呢还是说什么好呢?

    我不知道是谁告诉她学设计的人四十岁以后在市场上就没饭碗的,我不是学那个专业的,但是我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靠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时的所学东西就能永远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尤其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

    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不断学习中获得持续的能量来适应社会的需求,获取自己的价值。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时代,很多农民的角色变成了工人的角色;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工厂倒闭或被智能机器取代,工人又要学习新的互联网技能来获取收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模式:僵固性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僵固型思维者处在静止、僵化的自我形象中,而成长型思维者处在动态的、发展的自我形象中。

    我们看待事物,尤其是年轻人,本应该是最有活力的群体,无论想法、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都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自信也好、盲目自大也罢,但总不该是最老气横秋的那一类吧。

    很多人都觉得主持界是一个年轻人的战场,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年纪自然会不断增长的,难道那些选择主持行业的人们会因为怕老了被年轻人淘汰而放弃这个职业吗?

    今年年初出现了一档很火的电视节目《朗读者》,这台节目的主持人和制作人是著名的央视主持人董卿。

    在这个新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代,董卿确实不算年轻的了。但她的转型不是放弃,更不是停滞,而是更多的学习知识,开拓新的更广阔的土地。事实也告诉我们,她没有失败,不年轻也不会失业,而是走向更成熟、更不受年龄限制的舞台,只要你能不断学习、适应发展。

    4

    现代人总强调一种超现实主义,并且把这种主义称为“务实”或“现实”,我认为是很荒谬的。

    所谓务实,是在做一件事情时符合客观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事情发展的基本逻辑努力做事,务实是瞄准目标后强调实际行动的一种态度、一种做法。而功利是根据外部需要或者虚荣心等驱使出来的一种可能具有短期效果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短平快”的做事方法和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不断充斥着每个人的大脑,追求短期效应和看得见的利益成为了很多人追逐的目标,并且冠冕堂皇的将其称之为“务实”,同时又打压着那些有梦想、有想法的人,并视其为“幼稚”、“可笑”。

    只喊口号的梦想当然可笑,但不代表所有试图努力实现自己想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都可笑。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虚假同感偏差”,通俗讲就是: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些人的初衷可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来给别人提供建议,初心不可谓不善,但每个人的认知、需求千差万别,我们不要被好心人的相劝捆绑住,要立足自己的需求做选择。

    5

    王小波先生在《有与无》那篇文章中论述了什么样的生活叫做“有”、什么样的生活叫做“无”。

    在社会学中有一种东西叫“norm”,可以译成“规范”,人应该遵从所在社会的norm,但也不能只遵从norm,其他别的事情都不做。人生不是只有遵从这一件事可以做。

    就像不同的女性论述自己感情生活的理由,“到岁数了,找个合适的对象结婚”和“爱上某人”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前者是从norm的角度来判断的,不是属于个人的。后者是真正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价值观的。

    “我要做”和“必须做”是有本质区别的,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

    有的人的生活看似平淡,然而内心是欢喜的、是充实的;有的人看似光鲜亮丽、让人称羡,内心实则是虚无的、是空洞的。平淡也好、折腾也罢,内心和谐的状态就是好的生活状态。

    生活本没有对错之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别人无权干涉,重点是这种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

    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可怕,不要为得到别人一句寒暄式的赞美而改变自己的追求,也不要盲目遵循身边人的价值观念做选择,更不要过于担忧那遥远的将来。默默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或平凡,或精彩。至少,那是你自己真正的生活,那个生活里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你20几岁,还是不要过早给自己下定论要好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才20几岁,为何要过早忧虑自己的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ef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