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风流去之孟子

风流去之孟子

作者: 老绵羊七夕 | 来源:发表于2020-06-03 23:33 被阅读0次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也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能与孔子同框,这足见他在历史地位上的显赫。

    孟子被视为王者师与大丈夫,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虽与圣人同框,但他其实与孔子隔了好几个年代。孔子的孙子子思,正是孟子的老师。

    孟子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与孔子有很大的不同。孔子性情儒雅敦厚,很少会跟他人吵架,他顶多只是用委婉的语气斥责一下学生。但孟子不同,他性格偏向刚烈,属愤世嫉俗型。他一辈子都在跟人辩论,几乎天天都要跟人吵架。搁现代,就是天生说话比较冲的那种。

    孟子初次见梁惠王时,两个人的对话非常精彩,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意思是说:“老头,你这么远跑来,一定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吧?”谁知在国君面前,孟子也很不客气,他耿直地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大王,你何必一定要讲利呢?咱们讲点仁义不行吗?

    这其实也表明了孟子的观点: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事实上,被合称为“孔孟”的孟子,他跟孔子一样,都推祟过“仁”的思想,强调平等和相互理解,这也是儒家学派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原则。

    孟子的贡献,在于他为儒门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他把“仁”发展为“义”。仁是内心,义是外在的表现,他把评价一个人从内在转化为外在,显然比之前的“仁”更具有操作性。因为,表现为“仁”的人,可能存在虚假行为,单从外表,人们不易辨别他是好人还是小人,也不能从他的面部表情揣定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义”这个东西重在表现,是行动,是义举,只有做了以后,才能看出他是对的还是错的。

    第二、他将“仁政”发展为更加具体的“王道”。王道就是对人的“仁心”加以培植,无论在家在国,都将无可匹敌。这个想法当然相对比较幼稚,但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就信这个。直到民国时期,仍有很多学者倡导“好人政府主义”。认为我们的政府得由好人组成。实际上,如果单靠一个人的内心来管理国家,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强调“性善论”。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基础。失去了性善论,儒家一切方法和理论都将受到挑战。但可惜孟子的论证方法大多使用类比手法,这实在又存在不严谨的弊端。

    孟子文章很多都采用类比和排比的手法,虽然读起来流畅,听起来顺耳,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也有说服力,其实,这只是机械类比,仔细研究,会发现当中存在诡辩的嫌疑。

    但孟子当时并不严谨的论证又常常让人很难辩论,因为他并不是在指“这样是真的”,而是说“这样是好的”。他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道德感召力,才让他得以成为王者师。

    孟子时代,儒家已经走向衰败,那时两家开始兴起,杨朱和墨子。杨朱有一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无不为也”。指的是,如果要拔下自己一根毛来利天下,这种事他不会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墨子则提倡兼爱。

    这两人在当时都特别火,大家都认为,天下不归于杨便归墨。

    但孟子却不以为然,他对这两人进行过很直白的批评和谩骂。他认为“兼爱”就是无君,杨朱利己就是无父,无君无父之人统统都是禽兽。

    除了为儒门所做三件大事以外,孟子还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四端”。四端指的是儒家之人应称的四种德行,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人的仁、义、礼、智皆来自这四种情感。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都与“四端”有关,是围绕四端来展开的。

    四端说的提出,正是孟子思想成熟的标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流去之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fw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