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圣人的思想中,执政之人的德行是最重要的。只有在上位者有德,才能遵从道德准则来处理政事。按道德准则处理政事,下属们就会像众星捧月一般支持。目前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德,一是以法。德行从心服人,法制从令压人,二者的适度结合,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上位者的德行,却是如日月之行,人皆见之。所以必须修养自身,则下自重德。上若不德,下必效之。故居上位者不可不谨言慎行,修养自身。
第二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的思想纯正,我理解为《诗经》中诗歌符合人性的自然表达,不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淌,如山间溪流,松间明月,给人展现最真实的人性与自然的美丽。
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圣人认为,真正理想的处理政事的方式不是以“政”以“刑”,而是以“德”以“礼”。“政”和“刑”都是冰冷的没有生命力的制度政策,它们可以让人畏惧,却不可让人从内心深处加强修养。也许人们养成了规则意识,但规则之外的人性的温暖呢?我不由想起了“人工智能”,如果上级只会按规则办事,那直接让机器人做管理好了,全部细化为规则,奖励,工资,绩效,全都由机器人来监督执行,又没有人情左右,岂不美哉?殊不知,这样的管理还叫管理吗?人们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呢?人们的工作仅仅是为了取得物质上的满足吗?
“德”和“礼”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努力调动人内在本能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更高境界的向往。也许有人喜欢拿现代人素质低下,精致利己来说事,但没有带头的,永远无法到达远方,虽不能至,连向往之心也不能有吗?缺少仰望星空的本领,就没有脚踏实地的动力。要想移风易俗,首先就是从上位者做起。让我们少一些责怪,多一些身体力行。也许我们不是上位者,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可以尽可能多地去积极影响身边的人。我们坚信: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章是孔子回顾自己一生的成长。十五有志于学,让人敬佩,难道圣人都是早慧的吗?难怪孔子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立志早是有很大关系的。看现在的青年,十五岁时在做什么?玩游戏、谈恋爱、争气斗狠,在最好的年华做了对自己成长最不利的事。也难怪难以取得成就了。
三十而立,有人理解为能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按照现在的教育算起,十八高中毕业,二十二岁大学毕业,经过三年职业适应,五年经验积淀,到三十岁时,正常情况都应该有所成就了。不知这些孩子,有对自己的前途一个规划吗?
到四十岁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不仅是专业知识,更应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如哲学、文学等,遇到事情多一些自己的判断,相信很多事也就能看得更加清晰,思考得更加深入。
五十岁,是半百之年,人生已过一半,随着身边的亲人逐渐离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很多事情也就能看破看透,以一颗超然的心去看这世界。人生,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六十岁,不用太多语言,能迅速判断身边人素质高低,品格优劣。也知道很多事不必去论个长短,断个是非。笑看一切伪装的小聪明,一切自以为得意的小滑头。看着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轻呼一口气,把那些尘虑像灰尘一般吹走,无迹可寻。
七十岁时,是人生的晚年,也是思想最成熟的时刻。内外合一,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好,虽随性,却自然,却中规矩,合道妙。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