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人沟通时,自己表达的重点经常被人误解,明明不是那个意思,可是对方反馈出来的信息与自己表达的重点截然不同,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驴唇不对马嘴,话不投机半句多。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原来与人沟通时,我们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在发射信息时,对方作为接收者有四只耳朵在接收信息,对方选择不同的耳朵就会理解发送者不同的表达重点。
比如:小明告诉老师,小花把地图册给扔了。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她是故意这样做的吗?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小明,你是不是很生气?或者说我很高兴你相信我。
大多数老师可能会说:我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看,不同的老师针对孩子把地图扔了这个信息,他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反馈,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每个人是带着不同的耳朵去听同一个信息的,每个人选择不同的耳朵就会理解发送者不同的表达的重点。那么这四只耳朵是什么呢?
第一只耳朵是事实的耳朵。也就是说对方到底说的是什么事实?
第二只耳朵是关系的耳朵。对方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第三只耳朵是自我表达的耳朵。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情绪?
第四只耳朵是诉求的耳朵。他到底想让我做什么?
比如:孩子新买了一件衣服,特别想穿出去展示,此时我们说:外面只有10度,你再加一件外套,外面冷。
可是孩子却说:不冷,用事实回怼我们。
我们接着会说:不行,外面冷,你会感冒的,你感冒了会难受的。而且我上班也挺累的,还要照顾你。
孩子在没有反抗能力的时候,会穿上外套出门。
孩子虽然穿上了外套,可是他的情绪被掩埋了,他们觉得我们是在控制他们,他不想被我们控制,所以到了青春期,他认为自己有反抗能力了,各种“叛逆”行为就出现了,他们强烈的想摆脱我们的控制。
而我们作为家长也会感觉到委屈,我明明为你好,你却不领情,竟然把我的好心当成驴肝肺,玻璃心受创。
误解就这样产生了,其实这是妈妈和孩子带着不同的耳朵去接受信息,妈妈是事实的耳朵,孩子是关系的耳朵。
这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沟通没有小事,在沟通中你没有理解到对方发射的重点或者理解错了,那么造成的误解很可能会成为一件大事。
每个人发送信息的时候,是事实的角度,可是接收信息的人打开不同的耳朵,结果也就不一样。
假如你是比较注重事实的耳朵,那你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就事论事,只说事实。
如果你对关系的耳朵异常灵敏,当有人生气的时候,你会认为会不会是我的责任?当有人发出笑声的时候,你会认为对方在嘲笑自己,如果你非常重视关系的耳朵,你就会形成内心戏丰富的一种人格。
假如你是自我表达的耳朵,我们先来说说自我表达的耳朵与关系的耳朵有什么区别?
比如:老公下班回家看到孩子乱扔的书包和鞋子在门口,他会说:你怎么这么邋遢,把家里弄的这么乱。
此时,假如孩子打开的是关系的耳朵,会认为我可能是一个坏孩子,我给爸爸添麻烦了。
假如孩子打开的是自我表达的耳朵,孩子会认为爸爸可能今天工作很累,心情不好,所以才会对我发火,
自我表达的耳朵更成熟,会理解为对方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而不是事事都把“我”带进角色当中。
当我们接受到负面的评价,或者别人让批评你时,假如你带的是关系的耳朵,你会认为我在他心目中不好;如果你带的是自我表达的耳朵,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他的想法,不知道他会为什么这么想,但是跟我不一定有关系,我不能因为他说的一个负面评价来定义我自己。
假如你渴望取悦别人,满足别人的期望,诉求的耳朵就变得格外的敏锐,往往会忽略到自己,只考虑对方,以达到对方的满意来保持良好的关系。
与人沟通时,你选择哪只耳朵?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