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新语(之三)

作者: 乡里人氏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09:23 被阅读97次

              “ 聪明”的服务员

      到郴州东江湖摄影采风,住一家庭宾馆,电视开不了,第一天坐车一整天太累,没看,第二晚想看了,电话总台请帮助,来一女服务员,折腾一会后成了,再提一问题:空调机太响,影响说话与睡觉,请解决。那服务员说:“关掉就不响了啊!”说着还真随手关掉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我一愣,赶紧说:“小姐,你真幽默啊!”服务员听了,稍一思索,不好意思离开。

            “原来他们都是癞子”

           

        “文革”第一波浪潮过后,常德专署(现常德市)举办了一次“抗大”展览,其目的大约是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这展览到底是哪一级要求举办的,我们当学生的(其实,参观展览的还有全市各系统的人员,他们知不知道,我也不得而知)当然是无从得知,而参观这个展览要求是步行前往,从津市到常德大约是九十多公里路程,于是分作四段,浩浩荡荡几百人的队伍,每天走四十多里路。那时都风行穿军衣、戴军帽,无论男女,特别是学生都是这样,所以我们的队伍是一片国防绿。有一天,经过的地方有农民在修水利工程,男男女女的,人很多,看见我们无论男女都戴着帽子,很是不解,因为那时天气还不是那么冷。正在此时,一名宣传员领头发起唱歌,那歌是毛主席语录歌:“我们都是来自……,预备——唱!”那些农民听了,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们都是癞子啊,怪不得都戴帽子呢!”

                童趣两则

        朋友的孙子很爱问为什么,常常把大人问得无言以对。

        每次拉便便后,他妈妈都要给他擦小屁屁,他似乎觉得很麻烦,有时候就不愿意了,可妈妈说,不擦屁屁就会怎样怎样的,他不高兴了,反问妈妈道:“那小狗狗拉便便后怎么就不擦小屁屁呢?”

        妈妈要他刷牙,他开始还愿意,但几天以后就不愿意了,妈妈说,不刷牙牙齿会变黑,很难看的,他回说:“小狗狗没有刷牙,怎么牙齿还那么白呢?”

              【  时代篇】

        我们的时代发展太快,人们总有跟不上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闹点算不上笑话的笑话。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所住的城里刚刚用上了电灯,现在看来那也不过是“小火电”而已,电压既不稳,灯也并不太亮,但终归是可以不用油灯了,确实是进了一步。我一个表弟家在农村,有一天他到我家来,那时我家住在我母亲工作的学校里,那是一栋老式的木房子,进我家(说是家,其实就是学校里的教室旁的一个房间)要先经过一间教室。那天是星期天,说也怪,不知什么原因,大白天的,教室里的电灯忽然亮了,但光很弱,只是一点点黄色,我表弟看到了,忙用嘴对着灯泡使劲地吹气、吹气……

        也是上世纪,但到了七十年代,一公社书记到一大队蹲点,住一农户家中,那时电话是个稀罕物,但为了工作方便,公社书记的住处还是装了一部电话。一天,书记要外出办点事,便交代住户家的老婆婆:“大妈,我出去一下,如果有人来电话,您就叫他等哈哈再打来。”老婆婆回答“好”。过了一会儿,果然电话铃声响起来,此时老人家正在门外洗衣服,便回头远远地对着电话机说:“书记出去了,叫你等哈哈再打来。”但电话铃声还是响个不停,老人家又说了:“跟你讲了,等哈哈再打来。”这时,铃声响得更厉害了,老人家站起来走到电话机前面,大声地说道:“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性急呢?叫你等哈哈再打来就等哈哈再打,哪么不听呢?……”

        “不许少一个也不许多一个”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下放所在的那个县每年冬天都要搞大型的水利冬修大会战——修建青山水轮泵站工程。记得是我下放的第二个年头,秋收还没结束,县里又来文件要搞“大会战”了,各个大队都选派精壮劳力“参战”,我们大队当然也不例外。那天出发的时候,带队的大队民兵营长训话时说的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同志们,我们这次去参加会战,是全大队贫下中农对我们的信任,是大队党支部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要打好这一仗,为我们大队争光,……大会战是很辛苦的,首先我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因为怕吃苦而当逃兵,今天我们去的时候是多少人,回来的时候还是多少人,决不许少一个,给我们大队丢脸”,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当然,也不许多一个……”还没讲完,下面就哄笑起来了,有的人还斜着眼朝队伍里的几个女孩子看。我不明白,少人是有人当了逃兵,怎么会多出人来呢?

        过后有人告诉我,是因为以前搞这样的大型工程的时候,年轻男女比平时在生产队里搞生产时接触的机会多了许多,因此就有不少人在劳动中建立了恋爱关系,有的性子急的一不小心就怀上了孕……哦,原来如此,我想,这民兵营长还挺幽默的啊!

              聪明的演员

        旧时代的演员是被称作“戏子”的,不像现在那么吃香,在社会上那么神气,而是归入所谓“下九流”之列的。但演员这个行当又不是那么容易干的,既需要先天的条件,也需要后天的努力,就是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年少的时候也曾被其师傅认为“祖师爷没你饭吃”;所以民间有“聪明戏子蠢道士”的说法,因为道士只需要将师傅所教的那些个什么“无量天尊急急如律令呜里哇啦”之类的东东照本宣科地糊弄一下就行了,人家从不较真的;而“戏子”(当然现在应该叫“演员”)就不同了,除了要牢牢记得师傅所教的东西外,舞台上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意想象不到的情况,这就得要随机应变了,如若没有这个能力,则会“塌台”。

        一黑头演员,一次演出“包公戏”的时候,因幕间休息喝茶将“髯口”取下,而再次上台时忘了戴上,当他走上台按套路整冠理须时,发现没有了胡子,怎么办?这可是大事,包公没有胡子怎么行呢?后台的人也急了,台下懂戏的一些观众也发现了。这时,只听那演员不慌不忙地念出两句台词:“陈州放粮胡子掉,王朝马汉快去找!”大家都知道,包公有四个得力的跟班,现在叫“马仔”的,这四人是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那演王朝、马汉的演员正为这事干着急,听得此言,马上回答“得令”,并急忙走入后台去取胡子,而乐队也配合得很好,锣鼓“哐当哐当”地响个不停;“包公”此时则转过脸去背对着观众,待到二人将胡须取来后,他将胡须挂好,转过身来,又不紧不慢地念出四句台词:“各位观众不要笑,老包做事有计较,胡子掉在陈州府,命令一下就来到。”就这样,一场看来会“塌台”的风波给他一下子“摆平”了。

      再说一位武功演员,其功夫甚好,在我们那个县里的剧团里是排头号的,而且也很敬业,每场演出都非常认真。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几个“跑龙套”的演员不怎么卖力,大家知道,古装戏里,四个人就代表着千军万马,开打时都要配合着锣鼓点子认真比划的,而那天那几个人都比划得甚是不满意,好几次差点让“兵器”砸着人,这位演员心里很是窝火,但在台上又不好发作,于是在“得胜回朝”时,他将台词稍稍做了点改动,第一句照旧:“众将官!”众人回应:“有!”第二句本应是:“得胜回朝!”众人大声回应:“啊哦!”然后在锣鼓点子中走圆场下台,而这次他说的却是:“回去恰饭!”众人听得不对,但又不好怎么办,只得照常回应道:“啊哦!”

              有关“小学”

      在中国古文化里,“小学”是基本不足道的,因为它只不过是讲的句读而已,所谓“小学而大遗”,是不明智的。然而,这所谓的“小学”,却又确实不可少,少了它,许多东西就会弄不明白,甚至打好多年的“官司”也没有结果,譬如“夔一足”等等。

      到了现代,有了标点符号,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其实也有许多人拿它来“作文章”,各取所需,为我所用。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有蹭饭者变作“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比如“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有人为了自己方便,便改作“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其意思就完全变了。

      这是故意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意中弄错的也不少,有时便会弄出笑话来。

      前几年强调干部知识化的时候,有曾经被传为“经典”的一件事,据说是某单位领导在会议上作报告时将一段话读成了“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这里是将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开了,闹出了笑话。

      据说我们国家一位前领导人在黄河小浪底坝工程的开工典礼上这样宣布:“黄河小——,浪底坝——,开工典——,礼开始——!”不知是真是假,别人姑妄言之,我亦姑妄听之。但像这样不会断句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确还有不少。

      这是断错句的。还有照本宣科弄掉字的。

        也是一位领导(不好意思,对领导有些不恭),在单位的学习雷锋大会上读稿子:“……同志们,雷锋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雷锋还在……”其秘书赶快轻声提醒“还有‘精神’”,该领导马上说:“对,还有精神。”

        再说“缩略语”。汉语中有时候使用“缩略语”可使语言变得简洁,但使用不当也会闹出笑话,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先生有一段相声就是讲的这个问题,比如将上海吊车厂的缩略成“上吊的”,怀来运输公司的缩略成“怀运的”(怀孕的),自贡刹车厂的缩略成“自杀的”等等。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就是在一些很大的报纸上,也不时出现这样的东西。举两个例子,请同学们猜猜是讲的什么。前几年某天,《中华读书报》有一则消息,其标题是:“南共市……”后面忘记了,请问,谁能说出“南共市”是什么?反正中国是没有这个地名的。此其一。其二,《湖南日报》曾经有一则小消息,小标题大意是:“三青会”已准备就绪。请教诸位,“三青会”又是什么组织?

        我以前一同事,也是师大毕业的,不过不是我们中文系的,是政教系的“工农兵”学员。此母(因是女性,所以不能称“公”,只好用反义词“母”了)平时是不大看书读报的,但一手麻将打得很不赖。

        一天刚上班,她突然冒出一句:“唉吔,美国在萨达姆的总统府里查核武器呢!”我一愣,总统府里怎么会有核武器呢?转而一想,呵呵,想必是这段时间里正在闹得很凶的武器核查罗,于是笑着说:“你搞错了吧。”她不服,说:“咹,报纸上讲的呢!”我说:“你再仔细看看。”她拿起张《参考消息》看了好一会,终于说:“哦,是搞错了,是武器核查哟。”

              “不打不成人”

        我进初中时,正是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同志加大哥”的好伙伴撤走专家,全国人民过苦日子的时候,那时,虽然国家对学生的粮食供应比一般居民和国家干部要多,但学校的伙食(家里当然也一样)没有什么油水,正在长身体的学生还总是觉得吃不饱。

      虽然吃不饱,可十多岁的孩子还是蛮讨人厌的。学校食堂管蒸饭的是一个小个子老头,可能是爱喝点酒,那眼圈总好像是红红的,对学生的态度不好也不坏,但学生们似乎又都喜欢找他打趣。由于饭总是不那么饱肚子,所以有时虽还没到开饭时间,就有很多人到食堂门口去等开门。有一次,开饭时间到了,但不知怎么饭还没有熟,好多人就到蒸饭的地方去看,一打听,原来是蒸饭的老头子中午睡过了头,开火迟了,于是,就有人说些不大好听的话了。起初还好,任凭怎么说,老头子都不作声,只是闷着头抽烟,后来,一个高年级的学生不知说了句什么,老头子似乎火了,一边抄起扁担作欲打人状,一边嘴里说着:“日你娘的,毛主席的儿不打不成人……”一伙顽童顿时哄笑着作鸟兽散。

                犟人说累

        一人外出回家,大呼“会累死”。

      其友问,“今天干什么去了,一回来就累死累死的?”

回答说:“哎呀,别说了,今天挑一担弯歪湿树兜十八斤,累得我要死。”

        其友笑:“不就十八斤吗?有什么好累的?”

        “咹,我那树兜是弯的。”

        “弯的也只有十八斤啦。”其友不解。

      “还是歪的呢。”

      “嗨,歪的也只有十八斤啦!”

      “你这人怎么搞不明白,那还是湿的哦!”

      “再湿也就是十八斤嘛。”

      “唉,你这人,我不跟你说了,反正我会累死。”

……

      乱曰:有时候跟有些人是没道理可讲的。

相关文章

  • 试说新语(之三)

    “ 聪明”的服务员 到郴州东江湖摄影采风,住一家庭宾馆,电视开不了,第一天坐车一整天太累,没...

  • 试说新语

    试说新语,任诞篇。 古代文学诸生兼家属端午小聚,夜宴山城菜馆,十五人分东西二桌,择粽子以尝。俄而碟盏瓦罐堆积,惟食...

  • “幽默”的服务员

    ——试说新语之三 到某地摄影采风,住一宾馆,第一天坐车一整天太累,没开电视,第二晚想看了,却打不开...

  • 试说新语(之五)

    另类育儿及教育的尴尬 另类育儿种种 (一) 一小孩厌食,每...

  • 试说新语(之四)

    荒唐年代里一对夫妻的 离散与复合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革”武斗时,湘北某县某公...

  • 试说新语(之二)

    童趣篇 一、扔哪个桶呢? 一年轻父亲带小童到公园玩耍,小童男性,幼儿园小...

  • 试说新语(之一)

    【题头语】:古人有《世说新语》,乃辑录当时文人思想言行,反映社会生活面貌之笔记体短篇小说,鲁迅先生称之为“一...

  • 探究课程之《“试”说新语》

    1、《世说新语》被誉为“人类的百科全书”,全书涉及人物1500多个。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 3、探究...

  • 〈观世新语〉之三

    〈观世新语〉之三 勿赋新诗强说愁 当视天凉好个秋 ——说乐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 试说新语 | 石质铭龟记

    路南县志:路南县境,多露石裸岩,风侵水蚀,日照月映。经年既久,始成岩山之绝秀,石林之大美。南诏之朝,大理之国,落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说新语(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om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