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咨询要复杂得多,至少我要让这对夫妻回家后观察儿子走过从对高考失利的“否认”,到“怨恨”,到“妥协”,到“抑郁”,直至“接受”的艰难旅途。
我只想静静
在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比预想的差了很多后,儿子就躲进了自己的房间,这两天来没有主动跟父母说过一句话。面对此情此景,夫妻俩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慰,可说来说去也不过就是诸如“大不了从头再来”之类励志的废话。问题是,每次安慰孩子都被孩子制止,最终以生气告终。
经朋友指点,昨天下午找我咨询来啦!
“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整天不出门也不说话,会不会抑郁啊?”
这是在母亲先对我做了一番关于儿子的陈述之后,焦虑的父亲张口说的第一句话。
我笑了,反问:“如果您高考成绩不理想,会不会抑郁啊?”
夫妻俩都一愣,显然没有想到我会以问代答。
沉默。
我静静地等着。
“这孩子高考前想得太好,可自己又努力不够,……”父亲没有回答我,而是顾左右而言他。
我打断他,语气缓缓地说:“我很想知道,如果您成绩不理想,会不会抑郁。”
“不会的!”就在父亲再次沉默时,母亲抢答。
“那有什么理由怀疑孩子会抑郁呢?”我进一步跟进。
夫妻俩又不说话了。
我问:“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反问吗?”
摇头。
“我想知道,当孩子得知高考成绩不理想之后,你们做父母的是否能够站在孩子的位置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而不是所谓的‘理解’——你们频繁的安慰告诉我,那不是真正的理解。”
“那我们该怎么做?”夫妻几乎异口同声。
由于我已经知道的他们是怎么做的,按照心理咨询惯例,此时本可以直接指导,但我还是把话转了一下,试图让他们知道“感同身受”是什么。
“如果你们俩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儿子的话,希望你们的父母怎么做?”我连用了两个“你们”,而且语气加重了许多。
沉默。
看样子,这是一对感受能力较差的父母。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感受越差,理性便会越强,讲起道理来总是一套一套的。
我再次启发:“你们知道什么是‘羞耻’吗?”
他们大概误解了我的意思,脸“腾”得红了。我忙解释:“我没有指责的意思,而是再让你们俩体验儿子的情绪,此时此刻他正处于羞耻当中。”
这次他俩明白了,频繁点头。
“人在感受到羞耻的时候,希望怎么做呢?”我又问。
“我希望一个人躲起来,谁也别打扰我。”母亲说。
“您呢?”我问做父亲的。
他笑了。
接下来的咨询我就轻车熟路,有具体的指导,但更多的是认知疗法的心理教育。
我说:“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什么都无能为力。”
还特别强调:“公开的情境会易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感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远离他人。”
至此,这对夫妻终于意识到儿子现在的表现,只是采用了“减少羞耻感最容易的一个办法”!
我想静静!我想静静!今晨与大家分享的只是咨询的一个片段,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羞耻”这种情绪体验的具体表现以及“常态”或“自动”的应对方式。完整的咨询要复杂得多,至少我要让这对夫妻回家后观察儿子走过从对高考失利的“否认”,到“怨恨”,到“妥协”,到“抑郁”,直至“接受”的艰难旅途。
当然也得让他们明白“抑郁”和“抑郁症”是两回事儿,高考失利不抑郁才怪呢!
我接触过太多因羞耻处理不当而致使问题严重的孩子,深知这种孩子的家长也有着不知“羞耻”为何物进而不会“共情”的父母。
“我想静静,却不能!”
静静!静静!这是羞耻者的心声,也是控诉。
网友评论
告诉我一万次“辣椒是辣的”,不如让我吃一口尝尝。体验与说教,完全不同。不管对孩子,还是对爸爸妈妈,同样适用。
反问的目的:激发父亲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儿子的心情,以取代漂浮的焦虑感。
当父亲一味担心儿子会抑郁时,他本身就处于一种焦虑情绪中,此时,他很难真实地感受儿子的心情,并且提供恰当的支持。咨询师通过这一反问,把父亲从头脑的焦虑状态拉回感受层面,让他将心比心去体会儿子此刻的心情。
高考失利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挫折,要接受这个结果,需要一个过程。期间,随之而来的羞耻感和焦虑感,会让他想远离他人,这是很自然的反应。父母如果不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不停劝慰孩子,鼓励他振作起来,往往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抗拒。
很多时候,无为比有为更需要定力,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心情,控制好自己的焦虑,默默地陪在一边,要做到并不容易。
表现出的就是失落,乃至抑郁寡欢,所谓哀伤处理五步曲,否定~愤怒~妥协~抑郁~接受。生活总要继续,希望还在前方,相信个体自愈能力!
耻感不那么多的人,虽然没啥出息,但会活得比较快乐吧。
有深意,回首自己那段“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真的很安全,很防御。
能闭嘴是一种修养,而对孩子却是一种难得的关爱与理解。
·孩:我想静静。
·妈:静静是谁?啊?你是不是早恋了?!你怎么能$@&……?
·孩:我想去死!
·妈:说你两句就要去死,你妈我养大你容易吗?……
·孩:李克富老师救我!
复习社交焦虑和羞耻的内容,我才明白自己的种种表现是怎么回事!我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本能的回避“权威人士”,像长辈,老师,老板等等我觉得比我级别高的人们,也不懂以前为什么总是把身边的其他人推开的原因。还有其他的种种情况都完全符合心理咨询师基础教材中社交焦虑和羞耻的描述。只是我现在比以前好了许多,至于如何克服,还需要通过我的不断自我成长!总之特别特别地感谢老师❤❤❤
高考失利的孩子们,此时此刻多么希望得到家长理解和支持!
而又有多少家长,却不知道孩子“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 😀 😀
二,用反问引导来访进入共情的状态,给老师的娴熟巧妙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