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4日,我有两节语文课,第一节是数学,我在办公室研读了教材和教参,计划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3课《月是故乡明》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这篇课文的课题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我和孩子孩子们看了一遍视频后,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再让孩子们跟读一遍,读了之后,我又让他们站起来拍手再跟着唱读。孩子们意识到我要摄视频了,个个精神饱满,忘记了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清脆的声音,稚嫩的笑脸和幼儿园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三遍之后,我让他们谈收获,有的孩子们能从作者生活的年代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古诗的内容,有的孩子拓展了月亮的别称,其他孩子相机补充,我让他们在黑板写下自己知道的月亮的别称,不要重复。
当一个孩子由杜甫的诗引出了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室里沸腾了,他们都回想起了假期积累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我又让他们在黑板上写诗句,他们发现有的孩子写错了字,立即打错并改正,其他孩子们一边思考一边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做笔记,这期间,我什么话都没有说,站在教室后面欣赏我们师生“日积月累”的硕果……有个孩子拉住我的衣襟,说:老师,我发现黑板上有一处错。我为之一振:我没有发现啊!我让她去改正,他在苏轼的下面写了苏东坡,孩子们异口同声:苏东坡就是苏轼,没错!有一个孩子声音特大:苏东坡号东坡居士,随之一个个“居士”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下课铃响了,糟了,月亮掉在井里了,课题还没写到黑板上。
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看见一孩子拿着一本书摇晃着,口中念念有词,我问他:你在干嘛?孩子们都笑而不言。我好奇地让他把刚才的一幕重新展示给我们全班同学。原来是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转过身时 ,有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说:“老师,咱们班有的同学把杜甫的诗读错了,诗句中的戍应该读戍 ,我刚查过字典了”,其他的孩子不约而同地翻开字典,“戊戌”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变法。这一节课,我们穿越了时空,陪同杜甫唱读了古诗,在月光下和李白约了个小会,和曹操东临碣石,观了沧海,不好意思啊!季羡林,我没有想着去慢待你的《月是故乡明》,我们明天再会!没有完全导入的新课照样可以留下孩子愿意完成的作业:从月亮中来,到月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意想不到的好多生成都源于他们的兴趣。教学相长,我能不及时整理这真实的课堂案例吗?
我的感悟:贠老师,读了你写的印象深刻的一节课。很有启发。什么是好的课堂?是预设的完成,还是生成的延伸,不好定义吧!所以我认为,调动学生语文思维,让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建立对知识自我学习的习惯和兴趣,就是好的课堂。你的这些课,从表面上看,从传统意义上课堂内容的完成上看,或许会有“跑题”的嫌疑或判断,但事实上呢,学生知道了怎样查找资料学古诗,用联想法背古诗,用比较、对比法了解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