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文章提到,世界上除了生与死的结果是确定的,其他都存在变数。生、长、收、藏,生生不息,是世间永恒不变的法则。
那么,我们在这样的法则下,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呢?
知行合一,按照规律做事。
为了更好地践行按照规律做事,古人告诉我们要避免四种情况:
一、生之不察
生之不察者,或恶死,或利障,或私而成妄,草木者,其死愈近,其衰愈明;人则反矣,其衰显微,其饰亦至,使其衰不现,以至心安,其死愈近,则其生机愈显矣,重饰轻因,乃生之不察。
人有明察的知觉,如果你看不透事物本质,你就会强生恶死,做事违背规律,内心产生虚妄,为人不明是非。
不懂明察就会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出现问题不寻根源,这样重果轻因的行为,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
《学经》说:
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
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只是表面所显示出来的表象,重要的是内部根源出现了问题,如果只注重表面,就不会引起注意,自己觉得不算什么,甚至会粉饰、掩盖表现出来的问题,为了使自己心安。
这种行为既可恨又可怜。
可恨是因为自欺欺人,可怜是因为他缺乏明察的知觉,他不知道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比如,一颗绿色植物出现了黄色的叶子,如果他不懂得明察,只把注意力关注于叶子本身,它的解决方法都是针对叶子的,若是根的问题,他是不知道的。
当他试了一堆办法都没有解决叶子枯萎的问题怎么办?
他会摘掉枯萎的叶子或者把叶子刷成绿色,以掩人耳目,使自己安心。
这就是生之不察。
生之不察的结果就是欲盖弥彰,会迅速消亡。
二、徙之失善
徙之失善者,犹如他人取水之地,有一人立于水源之中,他人多恶之,其人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徙而不止,世人犹驱之,非其不知徙进焉,以其乏善矣,立水而徙,不去病源,乃徙之失善。
别人都会在水渠两旁打水,这样每个人可以各自打各自的,互不影响。
有一个人,自以为很聪明,他想:去水源处打水不仅快而且水质更清冽,岂不更好?所以,他去了水源处打水。
当他站在水源处的时候,对于在水渠处打水的人来说,水已经被他污染了,所以,大家对他会有怨恨。
有人告诉他,他站的方位污染了水源,他听了后,就往水源的边上挪了挪,但依然在水源处。
他想:我边上靠靠就行了。
他没意识到的是,只要他在水源处,无论他怎么移动,都不会改变污染水源的行径,而且,频繁移动污染范围反而会扩大。
这个人也许不是故意要危害别人,但是他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和美之心,做事情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自私自利,没有同理之心。
这种行为叫做徙之失善。
比如,抗战时期,有的人当了汉奸,他对大家说:我这是曲线救国,我还会尽量帮助大家的。
其实, 无论他是否真的帮助大家,帮助的是多是少,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当汉奸。
三、同之失和
同之失和者,百人同声,则为鸟兽,千人同行,则为虫蚁,万人同声,则为草芥。和者,声异而存,不以音多为杂,不以高低为乱,不以相左为害。求和不求同,和而不唯一,万物自得生机。
我们做事总是想追求思想统一,其实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万事追求一致,这只不过是妄念。
有人会说,跳舞、队列不都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吗?
那只是表演,或者是特殊条件下的要求,并不是大部分人真实的生活。
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如果总要追求统一,带来的将是无尽的苦恼,因为那是求而不得的事。
想想看,朝夕相处的夫妻两人尚且无法思想统一,却还想要求别人,那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
有人说,团结不就要求统一吗?
团结只是目标一致,个体也是存在差异的,而且内部却各有分工,就像演奏交响乐,每个乐器的声音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组合起来却是优美的乐曲,这就是“求和不求同”。
所以,当我们懂得“求和不求同,和而不唯一”的思想,我们的人生会豁然开朗,会发现自己的执念消失了,烦恼不见了,看问题也更加清晰了。
四、居之失脉
居之失脉者,或违天时,或违地脉,或违人伦,违此三者,凡有所居,必生其害。是以离其方,异其位,是有生生之德。
做事不符合天道、地脉、人伦的规律,定会遭受失败。遇到有违规律的事就要就尽早离开,避免灾祸的发生,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符合规律的事情上,迎接好的结果。
比如,疫情期间,餐饮业受到严重影响,有些连锁餐饮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关闭部分亏损严重的门店,集中精力服务好业绩较好的门店,这叫顺应规律,按照规律做事,但是,如果觉得减少门店影响企业形象,面子上挂不住,从而不惜代价苦苦支撑,最后结果可能就是这个连锁品牌的消失。
生长收藏、生生不息是世间永恒的法则,在这样的法则下,我们要避免“生之不察、徙之失善、同之失和、居之失脉”的情况发生,这样,我们才会生活的更加美满、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23442541/d91bb7bd5854154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