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初是在《得到》听书专题中听到的,说实话,当听到《魔法岁月》的书名时,还以为它是一本小说,但当我听讲述师的讲述后,我觉得有必要买一本来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塞尔玛·弗雷伯格,最初发表于1959年,虽然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但这本书在对了解0-6岁儿童的发展历程依然被赞为是同类中最好的一本。
而我读这本书的动力,则是来自于我想要弄清我女儿的小脑袋瓜里是怎么想的,为何会做出我理解不了的事,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女儿曾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上。
焦虑
焦虑是孩子平常出现“问题”的主要诱因,例如当孩子到了该睡觉时,不上床睡觉,而是哼哼唧唧的缠着母亲,甚至还会哭闹,家长常常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她们害怕当她睡着后母亲会偷偷溜走,而宝宝哼哼唧唧或哭闹便是不想与母亲分离而产生焦虑的表现。有些宝宝过度焦虑,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加重父母的负担。
但焦虑本身并非是一种病态,而是个体在应对风险时,采取的一种必要且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准备。
预期的焦虑可以让宝贝对即将发生的事提前最好准备,产生心理预期,进而提高承受能力避免对心理造成创伤。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宝贝们缓解这份焦虑并且提高宝宝自主处理焦虑的能力。
但家长也不要一味的消除宝宝的焦虑,因为焦虑也是宝宝们获得良知的动机之一,让宝宝在害怕失去爱与渴望得到爱之间建立良知。
焦虑在成人世界里也是有益的,有助于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登台演讲前的焦虑,关键操作前的焦虑,这些焦虑都有助于成人实现目标,突破自我。
宝宝成长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宝宝哭抱还是不抱
首先婴儿被母亲抱着,的确有助于婴儿忍受身心的不适。而对于0-6个月的宝宝来说,当父母排除了孩子身体及饥饿等原因后,宝宝依然哭泣,那问题便产生了,我们抱还是不抱,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偏,我们先说说宝宝为什么要哭,此阶段的宝宝虽然吃饱喝足了,但吮吸的需求仍然未得到满足,此时她们的口中仍有一种难以忍受的紧张感,而正是这紧张感造成了宝宝们的烦躁不安,所以只有缓解宝宝口中的紧张感,才能让宝宝停止哭闹。
而缓解方法之一便是安抚奶嘴,部分家长认为安抚奶嘴在给宝宝使用后会有难戒掉的风险,而实际上当宝宝6个月大之后吮吸的需求便没那么强烈了,也就可以渐渐脱离安抚奶嘴的需求了,如果此时父母依然贪图安抚奶嘴带来的便利,仍然让孩子使用,那么孩子才会真正的依赖奶嘴而离不开安抚奶嘴。
其实我女儿在3-4个月大的时候也使用过安抚奶嘴,但家里老人说孩子吃奶嘴会让孩子嘴变形,形成兜兜齿,吓得我赶紧就给孩子忌了。
按时喂养还是按需喂养
在女儿出生时老婆也计划了4小时的喂养方案,原本指着这个方案缓解老婆坐月子期间的艰辛,但可惜,还是没能拗过母爱的伟大,都是及时满足女儿的需求。
其实大多数婴儿在出生2-3个月后,因肠胃需求,会自然的形成大约4小时进食一次的习惯,但也不排除个例。
但因为刚出生的宝贝还没能形成延迟消除饥饿或抑制自己进食的心理机制,所以此时拒绝满足婴儿的需求,无疑会让宝宝产生无助和痛苦,最终影响母婴和谐,形成喂养障碍。
所以在选择喂养方式时要区分出这方式是否真的“科学”。
当宝宝试图摆弄身边物品时是否满足他们
最初女儿只要抓住一个物品便企图将它塞进口中,而我做的只是保证她抓到的东西卫生,当她大一些时开始用手抓辅食,孩子的母亲总觉得女儿这样做有些不雅,但看着宝宝吃的不亦乐乎也就没有干涉,而实际上正是因为女儿亲自动手能力,帮助了她顺利的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与说话。
有些人会觉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武器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手臂的延伸,而勺子同样对宝贝来说也是她手臂的延伸,如果不训练好自己的手臂,那延伸又怎么会听使唤那。而说话则是因为亲自动手加强了女儿对事物的认知,在大脑中加强了词语与物品的关联度。
童年早期,极端的限制和禁止孩子摆弄和体验物品会损害孩子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排便训练
排便训练是另大多数家长头疼的事了,因为只有当宝宝15-18月之后她们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括约肌,才会有意识的发出上厕所的信号。
我女儿快到两周了,前一阵刚从姥姥家回来,回来后我跟她说你有尿就来叫爸爸,但方法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见效,期间也尿了几条裤子,但几天后她们就学会主动找爸爸妈妈尿尿了。
其实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事,之前女儿是在孩子的姥姥家,孩子的姥姥会让我媳妇按时按点的把孩子放在小便器上尿尿,可迎来的常常是女儿的不配合。但女儿回来不久之后竟然主动找爸爸妈妈尿尿了,令岳母有些不解,我便与岳母说出了女儿的“苦衷”,我说孩子也挺无辜的,因为之前她是按时按点的排尿,所以她没有控制尿尿的意识,也就没有创造出孩子主动尿尿的机会!
还有一点如果孩子不愿意去马桶上小便,就是不要强迫孩子,否则会令孩子产生焦虑,有些人不解为什么孩子会产生焦虑,这是因为同样的物体在孩子的世界里是不同的,你想如果将你放在齐腰高的马桶上,当你的脚踩不到地上时,也就能体会到孩子的焦虑了,因为同样大小的事物或者父母觉得没什么,可对宝宝来说就不一样了。
宝贝会说话了
18个月之后的宝宝便可以通过掌握仅有的词语与大人对话了,此时宝宝的大脑也因掌握了语言而产生了一次巨大的认知飞跃。
因为是语言让人类能够控制、延缓甚至放弃生理满足进而实现高级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与良知形成的基础。
例如当孩子得不到某样物品时,便会通过嘟囔这个物品的名字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通过烫,热等词语来规避强化危险的认知。
我女儿如今正在学说话的阶段,有时我甚至觉得她是一个小话唠,口里不断念叨着刚学会或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词句,有时她说的话还会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拜托你了”、“爸爸这个蛋糕好恶心啊”、“什么破玩意”。同时父母的在这个阶段也轻松了些,因为宝宝可以用语言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了,例如“爸爸我的肚子不太好”,“爸爸我的头好像出问题了”避免了孩子不适乱抓一气。
这本书在往后还讲述了,“爱上”爸爸妈妈的俄狄浦斯期以及儿童性教育的意义等,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只讲一个关于如何有效对孩子实施惩罚。
先来说说打对孩子来说管用吗?
说实在话现在都不舍得打孩子,但是当看到“狂妄”的小家伙肆意妄为时,便忍不住出手,但通过打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那?因为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小小的记事本,她会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犯的每项错误,当你动手打她,那么这些记在本子上的错误也就一笔勾销了,所以有些淘气的孩子还会在记错较多的时候主动找打,以便清空小本子上的错误,好从新犯错,用惩罚抵消过错,以此循环。
所以打孩子并不会让孩子对自己的错产生内疚,没有内疚也就不会产生让孩子认错改错的动因,并且打孩子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虽然打孩子会在孩子犯错时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无助于孩子成长,而适度的惩罚则会帮助孩子认清错误并汲取教训。
那什么是适度的惩罚那,首先将惩罚划分等级,然后依据孩子的承受能力与犯错程度定量选取等量的惩罚力度,例如孩子在屋里无理取闹,并企图对弟弟妹妹下手,此时父亲可以让他回自己的房间反省,等能控制自己后再回来。这里的度就在于能能控制自己时,而不是面壁一小时。
惩罚要有关联度
不要孩子一犯错误就妈妈不给你买好吃的了,不带你去淘气堡了,孩子此时还不能将没有好吃的,与自己犯的错误二者间建立起联系,结果是孩子下次依旧犯错,并且在不给她买好吃的时候大哭大叫。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中具体情况的收获,其实在这本书教会我最主要的教育方法是用爱来引导孩子,当孩子做的对做的好时,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同时体会到父母因她而产生的喜悦之情,这些才是引导孩子成长的正确做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熊”的阶段,但这也并非是孩子的错,如果将人类的活力值划分等级从0-100,那么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只有三个档,0,50,100或者而只有两个档0,100,所以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健康的表现。
引用心理学家的观点,对孩子持抱持的态度即当孩子收获时给予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坎坷时给予关怀与支持,创造一个孩子能释放自我的环境。
用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话说即“世界准备好了接纳他的本能喷涌而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