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失效的主要方式写在前面:今天自控力君看到《逻辑思维的简易入门》这一章时,好像又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因为这一场介绍了很多常见的推理中的一些错误,也就是思维谬误。这种发现是一种非常矛盾的感觉,一方面自己确实知道了一些洞察新谬误的方法;另一方面却在埋怨自己以前被这些谬误坑了这么久,算下来智商税也交了不老少。
还是想想前辈的名言,聊以自慰吧!“勿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现在知道了这些思维中的坑,也不算太晚。下图是本章的一个思维导图,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章的核心内容都放在了“无效归纳谬误”这一部分,那么我们接下来讨论的重点也会放在这一部分。
上一篇文章我介绍了大家对于“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的一个误用,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这篇文章就着归纳法继续深入,我们将介绍滥用归纳推理的五种非形式谬误——轻率概括、不当类比、虚假原因、诉诸无知,以及诉诸不当权威。
以下部分略有烧脑,大家可以考虑一边嚼着薄荷糖,一边来看看这五个概念是肿么回事儿。Ready?Go!
轻率概括
轻率概括是指当观察到某类事物的极少代表具有某个特征时,就得出所有此类事物都具有该特征。我们稍动脑经,就会发现这显然是错误的。还是举个例子,并且这个例子非常有名。
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欧洲人没有见过黑天鹅,“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就成了一个没有人怀疑的事实,一直到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欧洲人的想法因此一百八十度翻转,黑天鹅也变成了不吉利的象征,像是我们所说的乌鸦一样。
大家可能也知道了,这就是著名的“黑天鹅事件”,是一个典型的轻率概括的例子。那么我们如何尽可能地避免这种“轻率概括”呢?两方面下功夫:首先,我们选取的观察样本要足够大;其次,样本需要既全面又随机。当然,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对未知的敬畏”这一点。
不当类比
关于“不当类比”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我们不能够因为两个东西有N个相同点,就必然推测出它们在第(N+1)个特点上也相同。比如一对双胞胎,父母、出生年月日、外表机会一模一样;但是我们决不能推出他们性格相同——事实上性格截然相反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嘿嘿,看过《大话西游》的朋友应该还记得紫霞和青霞吧?
虚假原因
“虚假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中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时间先后为因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仅仅因为A在B之前发生,我们就把A看做是B的原因。这里的例子有点滑稽,我小时候上幼儿园时,总以为是我们小盆友都到了,铃声才都响起来;后来有一次迟到了,才发现是因为规定我们必须在8点前到幼儿园,所以才必须早早地往幼儿园跑......可见在小时候,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时候,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我先到了(A),然后铃响(B),所以 A→B ——没想到真正的原因是 B→A。
港真,这件事给幼小的我留下了不少阴影。。。
诉诸无知
“诉诸无知”就更容易了,意思是“某个语句为真,是因为他未被证明为假”,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维。如果碰到这种人,其实比较危险。比如 ISIS 认为,如果你不信伊斯兰教,不读《古兰经》,不仰慕穆罕默德......那么你就是罪人,这就显然不妥。对于这种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的问题,一个合适的方式是各怀信仰、搁置争议,保持对未知的敬畏——这时候“宽容原则”要派上用场了。
诉诸不当权威
这一原则也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是我们找的权威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可能有名有威信,但是针对于这一问题却不是最佳人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要保持谨言慎行的态度,跨界也要有跨界的节操,不然闹笑话是个大概率事件。
典型的例子,应该属于明星代言了吧!
“duangduangduang”,你想到了谁?
说起“藏秘排油”,你又想起来哪位?
OK,成龙和郭德纲,就是这么个意思。
看到这里,大家不妨各自对照以下,看看这五个思维谬误,自己有没有中招?以前被忽悠无所谓,看完了这篇,下次可不该再掉到坑里去了呀!2333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