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利用自己闲暇时日的人,大多是比较自律的人,即是那些珍惜时光的人,长此以往,命运对他的眷顾要有别于消耗生命,碌碌无为,整日无所事事之人。
自然之书即是一部命运之书。她不断地向后翻动着奇大无比的纸张,一页又一页,从不回翻。
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不完美的,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尽管如此,能够生存至今的就是最好的种类。这也验证了黑格尔所说过的,“存在即合理”。世界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达尔文的进化论无不科学地论证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而真理的亘古不变的法则。而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与抗争,也对自然界的各种环境达到了和谐与适应。
无论个人的能力有多超凡,但在大自然的威力与神圣面前,不得不服从与低下高傲的头颅。自然界的一些基本的因素局限着我们,如冬季的寒冷,夏季的酷热,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气愈稀薄和干旱。水总是选择低洼之处流淌,所有的人类及生物总有一天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会永生不死而违背自然法则的神圣。
贯穿整个自然界的基本因素--我们一般称之为命运--作为一种局限性为人所知。凡是束缚我们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命运。
世上的人大都对命运怀有一种敬畏和不屑的心。对生活苦恼与被命运之神所久经折磨的人无不想改变命运的转轮,朝着自己顺利与幸福的方向而行进。
而经过半生或一生努力的人,最终生命定格后,才不得不对命运之神有敬畏之意。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知天命便开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岁开悟的。可人生是一个不断修行的道场,所以到六十岁就“耳顺”,无论你说他好还是坏,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内在无比愉悦宁静的心灵世界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孔圣人也是修了几十年,道业才稳定的。
而我们普通的人,一但到了下半生,大都放弃了修为的念头,总觉得剩下生命的时日不多,何必这么辛辛苦苦地修炼呢?
其实,这就是对修行的一种误解。
真正的修行,并非是完全的苦行僧式的修行,非要让你尝受人间过多的苦难。而人生之中的合理而又不防碍道德准则的快乐与幸福的种种体验,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或必须。
只有那些具备顽强性格,不畏任何困境之人,或具有不畏生死勇气的人,才有职格获得操纵命运的力量,从而改变自我的命运,对于他来说,命运一词是多么地不屑。越是改变命运越大的人,历史对他的记载越是青睐。篇幅也愈是愈多,历史与他的关联性也越大。有时可以说,这个时代是他一个人的历史。历史上这样的伟大人物比比皆是,如拿破仑,亚力山大,毛泽东,秦始皇等等。
对于人生命运的铨释,记得在多年前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有句话至今还铭记于心:
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是卢梭对其所处社会时代人的生存状况作出的概括性论断。他一方面原则上肯定了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和权利,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出现实中的人生活在不自由状态之中,饱受种种奴役。人处在原则与事实的矛盾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不能主宰自己。要获得自由,人必须与套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不平等相区分、做斗争。简言之,人在社会生活中服从经自己同意的法律,道德生活中听从良心的呼唤,卢梭称这样的人为公民,他认为只有公民才配享有自由。从卢梭的概括性论断里,我们可以分析出自由的以下涵义:自由意味着自主,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要服从自己订立的规律,为了寻找这些规律,人必须认识自己以与自己的不自觉状态相区分。
看来人类命运真正的自由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
只有那些思想秉赋超凡的人,又不惧任何困难的人,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的人生是有意义与自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