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深度工作

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深度工作

作者: 白天瞎想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6:13 被阅读0次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 《知性生活》

          《深度工作》第一次看是在一年前,当时感觉它干货满满很受启发,推荐了很多人,不过看的人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书名被大部分人所排斥。有点可惜这本书所倡导的思想绝对不仅仅限于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倡导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书中有一句名言:“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我非常的赞同它.

    首先何为深度工作?

    何为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肤浅工作: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受到干扰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在网络工具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运用肤浅工作,而很多本可很好地收益于深度思考的工作,也在受到干扰之后变得支离破碎,得不到很好的完成.(想象一下你日常工作中有多少次控制自己回到工作状态中来?)如果在极度肤浅的状态下度过的时间越是长,越是会永久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识工作者.深度工作就成为核心货币,一方面它日益稀少,另一方面它的价值却日益提升.这里就可以提出一种假设:

     深度工作假设: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购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专注度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会被注意力残留的现象所影响。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当我们从当前任务切换到另一个的时,注意力并没有及时转移,会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它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

           高效产出就要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的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么做点效率水平会远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人.

           在现实工作中注意力残留非常的常见,如今很多企业提倡开放式办公的环境这使得我们几乎无法避免它.了解注意力残留的概念会为我们起到警醒的作用.这预示着在有干扰的状态下工作,对你的表现是有潜在危害的.(更糟糕的是,如果切换的任务在当前无法解决,你就被迫回到最初的任务上,但是又有第二项任务留在脑后没有完成,这种未完成任务之间的转换带来的注意力残留对你的表现十分不利).

     

    你需要管理你的注意力

    现在再让我们看2个概念和一个现象来解释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深度工作如此少见,而大部分知识工作者更加流于肤浅工作.

    两个概念:

    1.度量的黑洞: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复杂性比体力劳动者高,所以也更难衡量个体努力所带来的价值.(从客观上难以衡量个体对公司产出的贡献).因此,破坏深度工作的行为对底线(财务领域中指净利润)的影响不太容易被察觉到.此类度量属于不透明区,难以轻松衡量.将这个区域称为度量黑洞.

    2.最小阻力原则:它是指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比如说在现在大部分公司的倡导的高效敏捷文化下,期望人们能够迅速阅读和回复信息,如果你提出问题能够立刻得到答案,那么事情就会变得更简单.职场及时通信的兴起,将这种思维推向极致,如果一小时内能够得到电子邮件答复可以是你的工作变得轻松,那么一分钟内通过即时消息获得答案则可以成倍提升轻松度.

           再比如项目上频繁召开的例会.这些会议往往使你无法持续专注,而且会议上很多都是隔靴搔痒日常处理.它也符合最小阻力原则.因为它够简单.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例行会议是一种简单的人员管理形式(也很笨拙).他们不愿自己去管理时间和工作任务,而是让每周迫近的例会迫使他们在项目上采取行动,或者提供一种取得进展的可视幻想.

    流水的项目,铁打的例会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洞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它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一个现象: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 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如果你没有看起来很忙碌,我就认为你的产出不高”很多人都信奉这句话,然而,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理念已经多时了,知识工作者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不过又是因为度量黑洞的影响使得我们无法证明这种刻意忙碌的过时做法会对底线带来明确的负面的影响。因为没有如此明晰的结果。工作含糊,加上评价不同策略有效性的度量缺失,二者相互作用使一些从客观角度看来滑稽可笑的行为,得以在日常工作中长盛不衰.

    所以说都在度量黑洞的影响下,深度工作为何还如此的重要?它的重要性靠什么保证呢?

    这就要引入我最喜欢的一个理论 “大统一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你的世界是你专注事物的产物,这与大多数人对自己人生主观经历的认知完全相悖,我们倾向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所处的环境上,认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等事情(或者没有发生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如何度过一天这种小细节并不重要,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一些大成果,比如你是否得到升迁或住进更漂亮的房子.但根据科学家数十年的研究结果恰与这种理解相抵触.

             简单来讲: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你关注的是一些很痛苦不安焦虑的东西(如疾病治疗,别人的指责),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幸福,暗无天日;但是如果你关注的是一些温暖美好的东西(喜欢的红酒,亲人的鼓励),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尽管两种情境下的外部环境都是一样的.

    当我们在深度努力状态下投入大量时间的时候,所构建的精神世界会让你的大脑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是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这些带来的危险在现如今的工作中非常的要命,因为知识工作依赖于无处不在的联系,由此产生了吸引人注意力的大量分心之事-如果还给了它们足够多的注意力,这些分心之事大多都会从你头脑所构建世界中榨取意义和重要价值.

              ”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 。当你失去关注点,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讲:靠肤浅事物度过的一天很可能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肤浅事物看起来无害且有趣.

    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的这一切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深度工作最棒的一点是:只要通过熟练掌握住自己的注意力,在没有做出任何实际改变的情况下,就改善了自己的世界.

     “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深度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jl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