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开学的季节,在幼儿园的门口,都会有一大群孩子哭着闹着,不肯让妈妈们离开。妈妈们都知道,这只是孩子的分离焦虑,哪怕纵然千般不舍,还是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
可是有的妈妈发现,当她们因为放心不下,偷偷回来看孩子的时候,上一秒还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仿佛世界末日到来一样的孩子,早已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仿佛从未哭过的样子。
妈妈们欣慰之余不免心酸:辛苦养大的孩子说离开妈妈就离开妈妈,不带一丝留恋。怕不是养了一个小白眼狼吧?
甚至有的孩子在早上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晚上妈妈来接的时候,离开幼儿园也一样会哭。
妈妈们都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可是我想说:恭喜你!你的孩子非常棒!在心理学里,这种表现被称为安全型依恋。
01.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提出陌生情境测验,让婴儿经历八个分离和重聚的系列场景,以此对1岁左右的婴儿与抚养者的依恋安全性进行评估。
根据观察和分析婴儿对陌生人和分离的反应,将依恋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A,安全型依恋。
他的表现是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的探索周围的环境,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安甚至哭泣,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接近母亲,迅速缓解悲伤和不安,恢复平静,继续玩耍,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的与陌生人交往。
B,回避型依恋。
他的表现是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淡漠,与母亲在一起时多数时间自己玩耍,很少理会母亲,与母亲分离是悲伤程度小,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母亲回来时不积极欢迎,也无明显喜悦,被亲近时会主动回避。
我们很容易认为这样的孩子非常独立,但是在心理学的角度,在依恋关系当中,我们认为这一类孩子是受到创伤的。为什么会出现回避型孩子呢?在孩子一岁以前,妈妈对孩子进行抚养时,孩子饿了,发现周围世界没有反应,呼唤妈妈,妈不理他;孩子渴了,又哭,妈妈又没反应,让他这种习得性无助出现的次数多了,就和母亲之间建立不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C,反抗型依恋。
它的具体表现是,和母亲在一起,喜欢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对母亲离开非常警惕,母亲离开后极端痛苦,但他母亲返回时表现出矛盾情景,一方面寻求与母亲接触,另一方面在母亲亲近时,又生气的拒绝。对陌生人表现出退缩难以接近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反抗型依恋?是因为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对孩子的意愿有所错位,所以她既能当安全的避风港湾,但同时又是痛苦的源泉。比如说孩子饿了,妈妈给他水喝;孩子渴了妈妈给他喂饭。对孩子的需求,妈妈给了反应,但是这个反应的不合适,所以是矛盾型的。
D,组织混乱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依恋,它奇怪的混合了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式,婴儿对接近还是回避抚养者犹豫不决,他会在接近抚养者的过程中非常的矛盾,他们先想接近抚养者,然后又会突然的回避抚养者。这种类型的依恋可能是最不安全的,只有极少数婴儿是这一类型。
02.
不过,陌生情境测验对两岁以上孩子的依恋类型划分就不太理想了,我们想知道自己孩子是是什么类型的依恋,可以回忆之前孩子对待陌生人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在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是婴儿与抚养者形成情感依恋的最佳时期,当孩子感到难受不舒服或害怕的时候,抚养者的出现会是一种安慰。
在日常生活中,婴儿与抚养者不断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双方都积极根据对方的感受或行为调整自己的回应。这种良好的互动会促进婴儿与抚养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抚养者(尤其是妈妈)一般都能很容易与婴儿产生安全的依恋关系。只有少部分敏感型的婴儿,他们的需求非常的高。这就要求抚养者要知道婴儿的真正需求,并且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渐与婴儿形成默契,促使双方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03.
我的儿子就是一个极度敏感的婴儿。在他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独自带他去参加亲戚家的家宴,这是儿子第一次去亲戚家。
七个月的孩子正好处于陌生人焦虑期,去到亲戚家,儿子对一屋子的陌生人都非常警惕,因为我儿子已经建立了非常安全的依恋关系,在我的安抚下,儿子很轻松的就融入了那个陌生的环境。
婴儿时期的儿子胖嘟嘟的,而且非常爱笑,亲戚们都喜欢过来逗他玩,挨个抱着儿子互相逗弄,儿子很享受这种众星捧月般宠爱,但是他不能让我离开,基于我与儿子的默契,我一直亦步亦趋的陪伴在左右。
很快到了吃饭的时候,其实抱着儿子吃饭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亲戚客气,生怕我没吃好,提出帮我抱着儿子,让我先吃,我盛情难却,就把儿子交给了他。
我一口菜还未送进嘴边,就听到儿子嚎啕大哭。因为儿子一直表现出来的就是开心快乐的样子,亲戚并不知道儿子极度敏感,便把儿子抱到房间去,儿子见不到我,心里极度恐慌,直接从笑脸转变为嚎啕大哭,且哭声惊人,几乎要掀翻屋顶,直哭到上气不接下气,小身板一抽一抽的,很是吓人。
亲戚大囧,我慌忙把儿子接过来,抱在怀里安抚,但是安抚五分钟都不见成效,一屋子人都围过来,儿子更是害怕。眼看儿子几乎要哭到窒息,我不得不带着儿子先提前回家。
一出门,儿子就恢复了他爱笑的天使模样,像个没事人儿一样。回到家里亲戚还打来电话关心,让我带孩子去看看医生,看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的。
本来我对自己所学理论不是特别有把握,那次的经历让我知道了儿子的真正需求,也加深了我与儿子之间的默契。那两分钟的分离恐惧,对于儿子来说,就如同在地狱中走过一遭,他如此弱小,自然无法面对。
当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像我儿子这么敏感,我们也不需要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如临大敌一般,我们只需要在孩子出现陌生人焦虑或者分离焦虑的时候,能给孩子一些支持和安慰就够了。
04.
对陌生人的焦虑,在婴儿8到10个月大的时候达到顶峰,在两岁左右时逐渐下降;分离焦虑则在14到18个月大的时候达到顶峰,到童年期会逐渐下降。
也就是说,小朋友在上幼儿园阶段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我们要给予孩子以共情,包容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的情绪。同时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老一辈的家长总喜欢恐吓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让警察把你抓走;你不好好吃饭,我就让医生给你打针;你再哭,我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不接你回来。
本来孩子并不会抗拒上学,家长们这样说,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无尽的恐惧,他把父母的话当真,生怕父母真的把自己丢到幼儿园。敏感的孩子会对幼儿园生出恐惧,而开朗的孩子就会发现父母并不是真的要把自己丢掉,从而对父母的话产生质疑,而不再信任父母。
对警察的恐惧也是如此。有个警察朋友对此特别哭笑不得,经常有小孩在商场跟父母走散了,大部分的小朋友对警察非常的害怕,觉得警察是坏蛋,不肯配合他们找父母。
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对孩子来说,他少了一条向人求助的通道,也少了一份安全保障。我向来都不遗余力的跟身边的朋友讲述这个危害性,不管遇到什么危险,我们都不要忘记要记得教育孩子要向警察求助,警察叔叔不是用来威胁孩子听话的法宝。
孩子分离焦虑并不是孩子依赖父母不独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我们不需要太过紧张,放松心态接纳孩子的情绪。
往期回顾
无为:
红娘子工作室签约作者,儿童心理学好爱者,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与孩子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