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书中如是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浅谈我的理解。《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果只是以裹腹食饱为目标的活着,那范仲淹(范文正公)就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非凡胸怀和气度。
当今时代,人更应该往更高层面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耕作,解决了温饱问题,小康社会,理解为温饱之上的精神建设。有所发现,当一个人有了更高精神境界追求的时候,有了一个更远大理想的时候,浑身是充满无限力量的;当终日无所事事只剩下一具行走躯壳的时候,与低级动物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古有《孙子兵法》,近有毛主席著名的论《论持久战》,从古至今,人们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思路来指引实践,从而取得伟大的胜利。
有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当人没有了信念和理想时,最为悲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必像《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孙孙的开山采石,那可是耽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啊。不妨先“安贫乐道”,继而耕、继而学,必将收获丰硕。
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在物质与意识无限碰撞的年代,懂得沉淀的人儿又是何其少,每每焦虑不安、每每压力重重。不妨先缓缓,“荷花定律”“竹子定律”,自然界的生物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真理,康庄大道,卸下负累,精耕细作,终有“燃”的那一天。
人终究是社会属性的,如果仅是谋食,会背离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当谋道之时,量变已达质变,又何愁食这个原始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已被远远定格在“抛物线”的起始阶段。
故,何忧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