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旅行•中国华中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作者: 天然浅雕饰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10:39 被阅读2次

            郑州,参观河南省博物院,拍得照片若干,后搜集整理,配以简介,供诸友观览,幸不枉此行。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华豫之门,河南省的简称“豫”的来历,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状,迎接天下宾客,也暗含 “人定胜天”之意。在巨型雕塑的后面,以中岳嵩山为背景,两侧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站在雕塑的面前,脚下是道家阴阳鱼图案的前身——浑圆太极图,浑圆一体,呈向四周辐射状,暗示得中原者得天下。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春秋蟠虺纹枓(dǒu),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春秋蟠虺纹簠(fǔ),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春秋蟠虺纹兽足盨,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春秋鄬(wéi)子倗(péng)僔缶,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0出土,通高54.4、口径21.5厘米,重21.8公斤。直口长颈,小折沿,流肩圆腹,小平底,矮圈足,盖隆起,正中有竖环衔环钮,周围有三个竖环钮,肩上有一对双钮套接链环耳。器表及链环满饰纤细的蟠虺纹和蕉叶纹。铭文字数,盖、器同铭,各铸铭文6字。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春秋云纹铜禁,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精湛复杂。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周鉴于夏商因酒亡国,发布了禁酒令《酒诰》,规定王公诸侯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死罪;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死罪。承置酒器的案具又名曰“酒禁”。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春秋环耳素面敦(duì),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春秋龙首双耳簋,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春秋镂空俎,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孟滕姬浴缶,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中原逐鹿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袁安碑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西汉玉璧,1986年永城县邙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传统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但古人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习惯上把宽边小防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战国龙耳虎足方壶(酒器),通高79.2厘米,口径18.6~22.7厘米。腹径35~36.2厘米,盖冠高9.3厘米。重26.5公斤。壶上有冠,中空,四壁镂出蟠虺纹。壶冠下沿四边各有兽首边4个,使壶冠不易脱落,侈口,弧颈,颈侧有双龙环耳,垂腹,长方形圈足,圈足下有双虎承托。该壶高大壮美,纹饰繁缛精细。其造型飘逸洒脱,动静结合,已成为楚系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1978年出土于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铜镞,是配合远射程兵器弓弩使用的。铜镞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首呈三棱形,刃首的断面呈三角形,底有九边关。铤(dìng)为圆形或三棱形。镞首与铤接铸一起,铤上缠有麻丝插入苛内。三个棱脊的长度几乎完全相等,显示了工艺的精确和水平的高超。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错金银铜豹镇,铜豹身躯用金银错出梅花状豹斑,二目镶嵌玛瑙。兽昂首侧扭,前胸宽阔,两肋生翼,臀部浑圆,足如钢钩。集威武勇敢、矫健敏捷于一身,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豹体内灌铅,使其更加稳重。古代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长席四角均须用重物压住,防止卷缩,此为镇席之物。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铜带钩,腰带配件,左为战国错金银嵌绿松石铜带钩,新郑市烈江坡出土;右为战国错金镶绿松石铜带钩,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战国跽坐人铜灯, 宫廷器具 ,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统高48.9厘米,灯盘径23.7厘米,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十七年邢令铜戈,上刻铭文,释读不一。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十七年邢令铜戈铭文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西汉灰陶院落,1959年郑州市南关出土。明器。长82厘米、宽80厘米、高73厘米。整体由门房、阙楼、厢房、厨房、仓楼、猪圈等组合严整的四合院,其结构复杂、严密,为当时的中小地主住宅建筑模型,为研究西汉时期地主庄园组群和葬俗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汉代陶廪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汉代陶风车与陶米碓,1969年济源县洒涧沟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简单的农业机械,通长35.高105厘米。风车在米碓的右侧,舂米明器。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红陶瓮,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8年郑州市后庄王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陶排水管道,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淮阳县平粮台遗址出土。在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古城南门门道下的沟渠内,并列铺设两排陶排水管道,每节管道两端口径大小不同,节节套合,便于向城外排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排水管道。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东汉石辟邪,1978年许昌市出土, 高130厘米,长150厘米 ,辟邪为陵前仪仗石雕,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此兽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石块雕凿而成, 形如虎似狮,态极凶猛,体魄健壮。嘴大牙锐,下颌一束卷须,身生双翼,昂首怒目,长尾拖地,双角直竖,羽翅振起,似有正欲飞之感。东汉石辟邪形象并不统一,“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西汉青玉勾连云纹戈,通长10.3厘米,援长11.3厘米,厚0.5厘米,1986年永城市邙山镇僖山汉墓出土。儒者以玉比德,汉人对玉的痴迷甚于先秦。此戈不为临阵之用,而是丧葬用品,以期祓除不详、护佑死者,也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农耕生活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田园生活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七弦琴,亦称古琴、瑶琴、玉琴,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称为“国乐之父”,琴音悠远。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最初有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又称“文武七弦琴”。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听琴图,原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为仿作。画面上方,有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人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武则天金简,1982年5月登封峻极峰北侧采集。长36.5cm,宽8cm,厚不足0.1cm,重233.5克,黄金纯度96%以上。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武则天在久视元年七月七日嵩山祈福,遣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原文为:“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月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白釉黑彩山水人物瓷枕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金代酱釉黑彩虎形枕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隋代绘彩坐部伎乐舞俑,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时:“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张盛墓坐部伎乐舞俑的出土,表明坐部伎在隋时已见雏形。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唐代鸳鸯卧莲纹铜镜,河南省光山县砖桥出土,直径30.9厘米。葵花形,圆形钮,四周有八组莲纹,其中有四组在莲篷上各卧鸳鸯一对,与另四组含苞欲放的莲蕾相间而饰。其间以莲纹补白。镜缘亦饰莲纹。隋唐铜镜较汉代铜镜,合金中加大锡的成份,银亮美观。隋唐铜镜发展三阶段:隋和唐初,纹饰以瑞兽为主。高宗至德宗期,装饰富丽绚烂。德宗至晚唐五代期,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唐代铜镜艺术样式多样化,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北宋东京城模型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模型(城门)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模型(桥)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模型(院落)

    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画珐琅,先将金属胎内外烧上一层不透明釉作底,再依设计图样在底釉上绘画纹饰或涂饰面釉,然后入窑烘烧而成。起源于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广东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清康、雍、乾三朝处于鼎盛时期,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北京以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为长,广东以画珐琅为长,南北两地工艺各有特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南省博物院部分展品简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dt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