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尊重了教育规律,尊重了儿童精神,孩子们的成长才能走上正轨。
在没有孩子之前,所有父母都不是父母,而只是普通的男女青年。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因为儿童而诞生的。
蒙特梭利说:“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正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把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
儿童精神,是一种极其细微、却又极其长久、极其精妙的精神力量。
希腊文明被誉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象征希腊古典文明的拉丁语中,“儿童”一词意味着:自由者。
从西方的各种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自由”这个核心。比如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创造的《长袜子皮皮》一书中的形象,正是把儿童从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让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
但是,自由真的就能概括儿童精神吗?甚至,自由真的就是一个褒义词吗?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
我们可以把儿童精神更为详尽清晰地定义,是三个词:自由,自律,自新。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自由是基础
父母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长是以此为基础,才会对孩子放手。孩子只有在拥有选择的机会中长大,才能学会自己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才有可能在成长中真正让父母省心、放心。但是,父母既需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又不能溺爱。溺爱会让孩子的自由丧失边界,难以进行第二步的发展。因为我们不能把自由简单作为褒义词来思考,而应该回到原意上。就像理想、信仰,这一类的词,其实,都不是褒义词,而是中性词。
从身边来说,那些把个体自由鼓吹到极致的人,一般来说都是聪明的,都是能够在自由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的人,他们的生命也不乏精彩。这样的人生,于人无害、于己也无利,也就是钱理群先生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自律是手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这一点上必须强调:有自由,才能有自律。
规矩从外部而来,就是压制,规矩从内心建立,就是自律。父母要遇事多与孩子协商,把孩子当平等的人对待,拥有参与和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一个挑食的人,如果是自己亲手做出的饭菜,也会胃口好一点。同理,让孩子给自己制定规则,孩子也更乐于去执行。父母不放手,孩子就算再遵守规矩,也只是外部力量的他律。
自新是目的
自新,是自强不息,日有新得,所谓改过自新。除此之外,我觉得必须增加一点:自我创新。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尝试,要允许孩子犯错,要激发孩子更多兴趣,要帮助孩子寻找榜样,要鼓舞孩子挑战难题,更要激励孩子不断挑战自我。
以自由、自律、自新这三个词为标准,家庭教育应该以怎样的架构进行?我们的家庭教育,不再是简单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不再是简单描摹学校教育、补充学校教育,而是创造精神生活,推动人格成长,由此改良现实生活。
在现有观念下,父母一般都认为儿童是需要教育的人,很难放心给孩子自由。却不知道,正因为丧失了自由这个基础,原本可以成为自律的好习惯,变成了外界压力的他律,孩子丧失了自我要求、自我成长的原动力,更谈不上自我创新。
只有尊重了教育规律,尊重了儿童精神,孩子们的成长才能走上正轨。
现在又是硬广告时间:
《网侠龙天天》上市3个月即加印!15万读者口碑相传!
编辑姑娘欣慰地说:“3个多月报加印很不错的”:)
我想说: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才能养成网络时代的好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