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每天都讨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除此之外,K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现在在准备考研,E的英语也还要继续提高,不能给K丢人啊!所以就有了这个每日分享,方便我们回顾一些简单的英语知识,也顺便记录生活。
一、分享
From K二、讨论
E这几天待在家里,总因为一点点小事和父亲闹得挺不愉快。我在和K闲聊的时候也会谈到她和父亲的关系。在我看来,他们是有相似的地方的,我们对于父亲的刻板印象就是沉默的权威。
父亲的爱,或者说父亲的形象总是带给人一种压迫感,而社会上和父亲同样年纪的中年人并不会随时随刻给人这样的感觉,我们不禁想问,父亲是如何获得这样一种权威的呢?仅仅是因为血缘关系吗?而与此同时,沉默,又在父亲这一形象的塑造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尽管我们发现,亲如兄弟姐妹的父子(女)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但是今天中午,我陪我父亲和别人吃饭,席间做东的一位阿姨,一直问我要不要喝酒,似乎认为我到了年纪,在桌上应该喝酒,而且就算我不会也应该因为我的父亲做出一点改变。但是在面对她自己的儿子时,态度却大不相同。她的儿子比我年长两岁,席间她给家人打电话,大意是责怪他们撺掇孩子喝酒,以后孩子养成坏习惯了怎么办。
我想可能阿姨没有注意到她对于同一件事前后态度的变化。我当然也没有怪她的意思,更何况她之前还毫不吝啬地夸我来着。我只是突然想到,可能我们所以为的家庭关系和实际的可能并不相同。看起来再和睦的父子(女)也一定有他相同的内核。这些到底是啥呢?
昨天在和父亲闹得很不愉快之后,把《我是你爸爸》这本书推荐给了他,正好最近我也在看。我希望他真的会试着去读一读,也不要过于敏感地以为我是在借书名或者里面的父亲的形象在暗示他些什么。
书中的某些情节真的像极了我和我爸,马林生一巴掌拍在马锐后脖颈上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抬手摸了摸,似乎那里仍残留着多年以前颇有些辛辣的刺激。天底下父亲教训儿子的方式都如出一辙嘛!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对此感同身受。
当然书里也只是呈现了父亲儿子相处的状态,其中一些对父子的心理描写确实给了我一些醍醐灌顶之感。原来当时,我和我父亲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也没有提出对于相处模式的破局之法,书看到一半,我基本上是一边拍脑袋一边叹气,似乎这样的轮回将来还会在我和我的下一代身上。
说实话,我似乎也快到了将要为教育孩子操心的年纪了。中午饭的时候,就有一位年轻的父亲询问我如何教育孩子,具体体现在如何阻止他儿子打游戏。身为因为游戏和父母斗争,并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我当然会说,给孩子打游戏并没有什么坏处,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谈条件不能一味地堵死,这会树立起一个对立的父亲的形象,为以后的叛逆埋下伏笔。您可以试着和孩子说等你完成了你的作业,我就给你玩游戏之类的……
这位父亲礼貌地赞同了我的建议,但是随即抛出一个让我想立刻终止话题的回答,“但我的孩子他会骗我啊,作业没做完骗我说做完了。如果不给他玩游戏,他还会故意半夜不睡觉,以示对抗……”
我意识到这已经超出了我的经验范畴,很多事情并不是靠纸上谈兵可以解决的。养育孩子的事情无法先验,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父亲也是第一次当父亲。可讲的,其实多矣。
倒是最近K分享的播客blow your mind,让我听到了一个新词,叫“父母成长”。
回顾我和父亲的这次争吵,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我无意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你怎么这么多年一点都没变”。没变的自然是父亲的权威,他一如既往地掌握着话语权,也一如既往的永远正确。
家庭的一切自然应当如他所设想的那样,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总会有种种的意外导致父权的旁落,就如同历史上众多王朝的崩溃,只不过家庭内部体系的更迭显得更为短暂和急促。孩子在长大,父母在衰老,外部环境日新月异。但是似乎只有孩子在独自成长,如此一来,成为充当革新力量入口的孩子自然成了家庭矛盾的集中点。
其实在很多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家庭添了新丁之后,家庭之中个体的关系开始变得相互依赖,也愈来愈趋向单一化。孩子努力学习,满足父母的期待,来实现自我的建立;父母亲通过孩子的成长,和优异表现,如考了一个好成绩,上了好大学,之后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父母和孩子,成为了彼此满足感的来源,甚至会阻塞外来的信息,影响最大的一定是母亲,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女性一旦结婚,这个人就在她的社交圈消失了。如此单一的来源,自然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性。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子女总要先离开家庭,他们逐渐成长,逐渐学会从别人,从自己身上获得快乐。反观大部分父母却很难再走出来了,孩子和孩子的孩子成为限制他们的枷锁,成为了他们社交中的焦点问题。
其实,父母本该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生活。怎么说呢,父母让我们先成长了吧。作为孩子,也应该鼓励,放手,努力创造条件让父母也去成长。
想说的还有很多,今天先开个坑吧,后面慢慢填上。
That's all. Thank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