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组织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内部的人也逐渐变得愈来愈失控,这种所谓的失控,就是指得是在沟通与精神价值观的失控,人一多,很容易让团队里的听不见真正重要的声音,这也是领导者要面对的事情。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中有个观点说道,组织能力源自于团队个人的能力,这也说明到一件事实,团队成员的综合能力局限,是组织发展的局限。
如果没有持续让团队成员有持续学习与成长的空间,等同让组织在竞争环境中,给更优秀的队伍给超越甚至是击垮。如同达尔文所提到:「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最环境做出最快速变化,就已成团队能否持续成功的关键。
从上面两个层面的分析,其一,组织愈大,当初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将难以船达;其二,个人能力的不成长与停止学习,是对个人乃至团队持续进步的一到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两点也是我们再发挥「人」这个价值最重要的面向,也是人力资源部的价值创造。依据此价值链的串联,从个人与组织能力来看,人力资源本身会更聚焦在三个层面:
人才:高度个人能力
文化:高度组织能力
领导力:高度个人能力与高度组织能力
换言之,人力资源的角色,或者说是部门的效益,必须回到根本,发挥人的价值,从个人到组织,以及文化制度上的相辅相成。
其实在读这的时候也会提出个问题,有些企业本身规模就不大,就会让人怀疑说,人力资源的发展,比不上业务绩效来的实际。
这就会牵扯到一个问题,究竟是人力资源部发展出价值链,还是这个价值链是融合在业务里。
01存在的目的
任何企业的存在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赚钱。没有赚钱,连生存都过不下去的时候,有时连理智都会丧失掉。
这也说明,人力资源部的价值链,必须融合在业务发展链上。一但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冲突就会是必然存在。
是否,因为无业绩或是有直接实质性的创造,就必须把主动权让渡给其他单位。
这就会牵涉到企业文化或是说企业领导者本身的观点与价值观,依据前面叙述到此,基本上会延伸出两个议题:
第一,该由谁来担任
第二,注重层面为何者
然而,这两个议题背后,都必须从一个核心观点来看,那就是企业战略。
02一般事务走向战略布局
所有决策的行动与否,最终的决定权,往往都只留在管理层中。换言之,如果负责人没有管理层的人员,就会变成上层说要往线上发展人才招募,而执行单位则是有自己主张要从线下来做来人招聘,彼此行动上的沟通不一致。
另一方面,任何组织的领导者,他所在乎的都是,做这件事情的效益,产出以及实际的回报,回收比率是多少时间等,都是那些最具体的产出结果。
但对于个人能力的发展与组织文化等项目都是需要时间,或是说长时间下来才会看到点成果。这边也就是在人力资源在整个转型上的关键,如何让人看出你的价值与成果。
这也是HR三支柱基本的底层逻辑,过往都只会认为,人力资源部就是在选、育、用、留上来做职能的发展。因为会拥有这样思考维度的人,往往都只是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业务绩效后,因而不去重视或是维持基本生存单位而已。
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面对的不在只是单一市场的布局,而是全球化市场的竞争中,人才,就必然会是未来组织争相竞争的决胜点。
可以说,人力资源的转型与创新,已经出现一条清晰的道路,「成为企业战略的一环」。
03分工再进化
为了要实践落地,要成为企业战略一环,人力资源者本身就必须要先有所成长,这边指的成长,就是心智与思考层级的再提升。
提升前,就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那就是,该用什么样的身分成为未来所需要的角色。
人力资源管理大师戴维·尤里奇(Dave Ulrich)就曾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四种角色做了分析,分别是:
战略伙伴:协助企业战略落地
变革先锋:组织结构、文化转型升级
效率专家:高效率的流程与资源合作平台
员工后盾:员工忠诚与专业能力提升
如果真的能够实践落实做到以上四点,基本上很难有哪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把这四种角色模型都扮演好。最后所导致的结过会是,一位HR必须扮演多个角色,最终什么角色也没有扮演好。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从角色上的模型构建虽然描绘出完美的愿景,但却也是一个难以达成的梦想。
直到后来IBM基于这样的理想与架构,逐一地把这些项目与职能开始划分,并提出HR三支柱模型。
也就是将人力资源的部分划分为三类型:
专家中心:协助高层与决策层制定出正确的战略
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利用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经验来辅助一线业务负责人对组织、团队与人才管理。
共享服务中心:为组织提供一体化、数据化、自动化的HR平台
这三支柱都分别呼应到前面四种角色的任务分工,这也代表,在人力资源这样的框架下,是需要有再次分工专业化的职责划分。
如同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到的重要概念:「分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提升人力资源效能,分工就是必然。但同时也会产生出一个问题:「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可以做到这样。」
书中所举例的案例都是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存在人力资源部都可能是个甜蜜的负担,负担不起。
其实思考到这一直都有这疑惑在,但后来才想通一件事,即便没有能力发展出像鹏讯、阿里、华为那些企业规模的人力资源部门。但是对企业领导者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概念,你的企业迟早会受限于人才的能力,而有所限制。
只凭借没有人就招人进来的想法,没有对企业发展做出人才布局的概念,迟早会更符合时代,透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辅助,超越你过往的成功。
后续会针对三支柱下的核心概念进一步解析,并找出其他可能替代或延伸的可能性,并串联起整个企业网络的效益来作为解析。
总结后会发现,整个模型的升级,都有着相同的思路,如何透过人资模型的转换,让组织效率再提升。
要提升效率,就回到最初提到的「个人能力」与「组织能力」之间,藉由不同的层面:战略、流程、学习发展的角度来作为逐一提升。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也隐藏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问题,当我们认为的效率提升,就真的是提升,又或者每个单独个体本身都已经知道要怎么提升自我。我们做的也许只是多做一次白工。
网友评论